新疆成品棉價格從去年初至今已劇降1/3以上,這使“溫州炒棉團”在當地大量受創。昨天,新疆浙江企業聯合會溫州商會秘書長、新疆新樂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宣錢向早報記者透露,目前半數“溫州炒棉團”已“隱退”新疆棉市。
據介紹,在去年已收購的棉花中,新疆供銷社和新疆建設兵團兩大棉麻系統收購
的棉花占總收購量的85%,這一改2003年供銷社、兵團、民營資本“三分天下”的局面。在去年128億元的新疆新棉收購資金中,除供銷社及兵團外,包括民資在內的其他渠道入市資金僅19億元。由此也可看出,以“溫州炒棉團”為主的民營力量正逐漸淡出新疆棉花收購市場。
“實際上,自去年初以來,溫州商人就已開始淡出新疆棉花收購領域,有人甚至‘談棉色變’,這與2002年至2003年他們‘逢人談棉’相比,反差非常強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疆溫州商會辦公室工作人員說,去年到新疆炒棉的溫商只有少數人贏小利,多數人虧了大錢,新疆溫州商會某副會長去年底就虧了上百萬元。
黃宣錢認為,此前一些“商業嗅覺靈敏”的溫州棉商,已經預料到2004年新疆棉價會大幅下降,便于去年初棉價高峰時紛紛清倉。但也有一些在當地擁有軋花廠的溫州人,在去年棉價銳降前高價進貨,再加上去年銀行縮貸,很多溫州老板都虧了。目前,溫州人在新疆擁有約300家軋花廠,主事將籽棉加工成成品棉,再轉賣到浙江、江蘇等東部地區。
目前,新疆成品棉價格已從去年初的每噸18000元以上跌至11000元以下。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李金葉教授認為,表面看,2004年全球棉花供過于求是造成新疆棉價銳降的宏觀背景,實際卻是民資虛抬“棉價泡沫”后的市場理性回歸。
據新疆消息靈通的溫商估計,2003年以溫州為首的民資到新疆收購棉花的資金應超過100億元,其中僅在主要產棉區阿克蘇地區,就有上千溫州人攜資30億元入市。在民資搶購棉花的價格戰中,新疆各棉區每公斤籽棉的收購價一下由2003年9月份的1.6元飚升到2004年初的8元以上;溫商軋花廠也由近百家突增至300家。
“溫州炒棉團”的短期牟利行為還波及了浙江有關產業政策的順利實現。今年初浙江和新疆兩地產權交易所聯手,試圖引導浙江民資參與新疆以國企為主的棉紡織企業產權改革與產業升級(本報1月24日B1版曾作獨家報道)。但盡管浙江產權交易所為投資者描繪了投資新疆紡織業的誘人前景,截至目前仍未有一家浙江企業回應。
在棉花上折戟的溫商并沒有停止在當地的腳步。“大部分溫州人已攜巨資轉向新疆的礦產資源、金融等領域。”黃宣錢說。
特約編輯: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