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德州訊
2月21日一早,德州東郊艾家坊村一輛滿載鮮奶的汽車,向附近的加工廠駛去。一年四季,天天如此。該村23戶農民養奶牛605頭,日產牛奶6000公斤,年純收入90萬元。
艾家坊村養奶牛發財,靠了上海光明乳業在德州建設的廠子。該企業現有10條生產線,日處理鮮奶200噸,去年銷售收入2億元。它2001年進
入德州后,帶起以往年年發動但成效不大的奶牛養殖業。全市奶牛存欄量由2000頭猛增到4萬頭,農民年增加收入6000萬元。
“實現畜牧業大發展關鍵在于培植強勢龍頭,而依靠自身積累滾動造‘龍’固然可行,但這不是短平快的路子。”因此,德州把引進市外實力強、知名度高、帶動力大的龍頭老大,作為扭轉畜牧業發展緩慢、效益低下局面的首選措施。
在臨邑縣建立分廠的“金鑼”,是該市引進的又一大畜牧業龍頭。其總投資5億元,下設屠宰、冷藏和肉制品、原皮、腸衣加工以及生化制藥、煉油等8個分廠和車間,年消化生豬300萬頭。河南“雙匯”也于2003年來德州建廠,項目總投資5.6億元,年處理生豬達170萬頭。
去年,全市生豬出欄390萬頭,比上年增加37萬頭,肉類總產達60萬噸;奶牛比上年增加1萬頭,奶類總產7萬噸。全市畜牧業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42%。三條巨龍,不僅帶動畜牧業規模膨脹,而且促進了結構優化、質量和效益提高。
適應龍頭進入,該市通過建設基地、建立保護體系、發展合作組織,力爭滿足資源需求,拉長產業鏈。全市規劃了10萬頭奶牛、500萬頭生豬基地,建設養殖小區529處,發展大戶3605個,建立了縣鄉兩級防疫體系,發展起210個畜牧業合作組織。記者 佟化文 通訊員 段長勇 報道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