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市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強化城鄉統籌措施,進一步加快農村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使全市農村勞動力就業呈現出新的變化,為保持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村勞動力就業現狀
據統計,
到2004年末我市農村從業人數為258.91萬人,比上年增長0.5%。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為112.05萬人,比上年減少6.22萬人,減5.3%;第二產業從業人員達到88.68萬人,增加6.38萬人,增長7.8%;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58.18萬人,增加1.08萬人,增長1.9%。
從就業結構看,2004年我市農村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占全市農村勞動力的比例達到43.3%,比上年下降2.6個百分點;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占34.2%,同比上升2.3個百分點;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占22.5%,同比上升0.3個百分點。可以看出,2004年我市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村勞動力所占比例已達到56.7%,比在第一產業就業的勞動力比例高出13.4個百分點,表明我市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已經發生質的變化。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統計數據表明,2004年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有所增加。全年由第一產業轉移到二三產業就業的人數為7.46萬人,比2003年的5.3萬人增加了2.16萬人。
從歷史年份看,前幾年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較快,特別是2001年和2002年的轉移人數都在10萬人以上;而2003年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因受各種阻力的影響,轉移速度放慢。在轉移難度逐年增加的情況下,全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針對農村勞動力的現狀與特點,從體制等方面加大引導和培訓力度,使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又開始出現增加的良好形勢。
農村勞動力轉移,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據抽樣調查,2004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80元,比去年增長12.1%。其中,工資性收入人均為2161元,同比增長9.5%;農民從家庭經營的非農產業中得到收入人均845元,同比增長11.2%。2004年全市農民從轉移中獲得增收人均達到273元,對全部增收的貢獻率達到49.6%。
以就地轉移為主。多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一直致力于經濟發展和就業環境的改善,促進了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勞動力在本地就業創造了有利條件。據抽樣調查推算,2004年我市農村勞動力在本地(本縣鄉內)就業的人數約占94%;外出轉移人數約占6%。
轉移結構不斷優化。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約占90%,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約占34%,比上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另外,在年齡結構等方面的分布也越來越趨于優化。
就業行業分布相對均勻。在已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從事第二產業的人數約占40%,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約占60%。具體職業以工人、服務人員居多,大部分在合資、私營和鄉鎮企業務工,在國有企事業單位務工人數較少。
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原因
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且無專業技能,這是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獲取較高工資的直接原因。2004年全市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專業技術培訓,使受過專業技術培訓的農村勞動力比例與去年相比提高了11.3個百分點,達到34.3%,但仍無法滿足日益加快的農村經濟發展和勞動力轉移的需要。由于素質偏低,又無一技之長,已成為阻礙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獲取較高工資的關鍵因素。
勞動力輸出中介組織不健全和信息不靈。在農村勞務輸出中,大部分農村勞動力是通過親友介紹和自發外出實現就業的,少數個體中介組織介紹的勞務輸出,也因信用較差,讓外出打工者心存疑慮,導致農村勞動力轉移仍處于無序流動狀態,表現出勞動力轉移的無序性與盲目性。
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環境仍然較差。雖然我市加強部分行業對農民工務工權益的保護,但是農民的合法權益整體上還得不到有效保護,無論是謀取崗位、爭取報酬,還是在享受保險等方面都處于劣勢或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特別是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致使一部分農民缺乏外出務工的信心。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措施
切實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專業技能。要大力發展農村基礎教育事業,提高農村勞動者文化素質;同時要建立農村職業技術培訓基地和培訓機制,幫助農民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就業技能與轉移能力。
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各級政府應像關心城鎮職工一樣,來關心農民的就業與轉移問題。在進一步完善城鎮勞動力市場的同時,健全和擴大農村勞務輸出機構,并賦予同等的政策,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及時提供就業信息,避免農村勞動力在就業、轉移上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使勞動力轉移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進一步健全農民入城(鎮)、進廠務工的保障體系。目前,我市農民入城(鎮)、進廠務工就業,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方面,仍難以享受到與城鎮職工同等的待遇,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兼業生產,實現逐步轉移。鑒于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村勞動力的現狀,部分農民不可能完全離開土地從事第二、三產業。因此,在今后一定時間內,要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兼業生產,實施季節性轉移,爭取做到農閑季節外出打工,農忙季節回家務農,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更多的兼業機會。
鼓勵和引導回鄉創業。各級政府應為返鄉人員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業平臺,在土地、稅費、資金等政策上給予幫助和扶持,讓他們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領路人,為振興地方經濟做出一份貢獻。(本報記者
劉振興 通訊員 唐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