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語言水一樣透明、文本評書般通俗的句式甫一亮相,不管你是否熟悉武俠小說,都可能會感到一股十足的江湖氣撲面而來。 對這種江湖氣,熱愛者視之為美酒,認為可從中汲取扶危濟困的浩然英雄氣;批判者視之為毒藥,認為其與法治精神背道而
馳。正是在此背景下,《天龍八部》片斷入選高中語文讀本(必修),才會引起廣泛爭議————— 雅與俗:何為雅,何為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雖然對金庸作品的評價各有意見,但有一點必須承認:語文本色乃雅俗共賞。正所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不管少了誰,語文之美都會大打折扣。
俠與暴:武俠小說的社會價值是“成也武,敗也武”:譽之者視武為扶危濟困的重要手段,視此類人物為“俠”,認為俠之小者濟人困厄,俠之大者保家衛國;毀之者視武為以暴易暴的野蠻行為,列此類人物為“盜”,認為盜之小者殺人越貨,盜之大者竊國滅家。其實,就是《水滸傳》《三國演義》,又何嘗沒有這類“缺憾”?難道我們能以此否認它們的全部價值?《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火燒赤壁》不照樣選入課本?
實與虛:有人擔心,《天龍八部》的內容都是虛化不真實的,因而會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存在誤導。文學作品本就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如果完全寫實,那還不成了新聞作品?要說虛,《西游記》可謂虛到了家,那些妖魔鬼怪、天兵天將,有多少是真的?但誰又能否認它的藝術價值?
對一件事有爭議并非壞事,只是武俠小說進入語文讀本,甚至語文課本,似乎不必以為是來了洪水猛獸。如果說人們對上述問題還有爭議的話,那么我們相信下面兩點應該不會引起大的爭議:第一,《天龍八部》入選中學教材,是語文教育改革的一個突破,亦表明對武俠小說這種具有數百年歷史題材的一種肯定;第二,《天龍八部》入選中學教材,亦直面了這樣一種現實:金庸小說普及程度之高,超過不少經典名著,即便大雅如小平同志,何嘗不是“金迷”?
從《天龍八部》入選中學教材,我們不難看到開放和創新;而開放和創新正是激發社會活力的重要手段:我們樂于看到這樣的創新和開放。辛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