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餐15萬元的年夜飯,豪華落地玻璃窗,拆了建,建了又拆的城市建筑,重復建設的機場、公路和中小型電站……中國社會正墜入一個五光十色的消耗旋渦中。與此同時,關于中國資源緊缺的警鐘聲四起。 “吃胖了,再去吃藥減肥,何必這樣呢?” 從事
建筑環境工程研究的江億院士對目前我們社會中的一些做法很不理解。比如,有的單位蓋樓,都搞大玻璃幕墻,盲目追求建筑形式的美觀,卻忘了節約能源。有的建筑物搞超大體量,不與室外相連,照明耗電量非常大,從3月份就開始用空調機,直到冬天。有許多賓館、飯店、會議室的窗戶設計得很小,即使白天開會,也要拉上窗簾開著一屋子的燈。當初為什么就不把窗戶設計得大一點兒?賓館在使用時為什么不拉開窗簾呢? 曾有論者認為,中國處在工業化初期,能源消耗的高速增長符合世界發展常規。對此,殷瑞鈺院士用一個形象比喻進行嘲諷:一個人吃胖了,再去吃藥減肥,何必這樣呢? 有權花錢,但無權浪費 “開展全民教育,樹立節約觀念是當務之急。”潘家錚院士認為,應該使大家知道,我們正面臨資源全面短缺的嚴峻現實,要唾棄奢侈浪費作風。 “你有錢,可以去吃10萬元一頓的盛宴,但不能剩下大量食品丟入泔水桶,剩菜就要重罰;你可以去住10萬元一夜的總統套房,但不能浪費自來水;你不能為追求創吉尼斯紀錄去做一只4噸重的湯圓,結果沒有鍋能煮它。總之,你愛花錢就去花,但你沒有權浪費資源,這要遭到全社會的譴責和法律禁止。”潘家錚這樣設想著法律與個人自由間的協調。 潘家錚認為,政府的宏觀調控對資源節約非常重要。政府應利用政策、法律和經濟手段來引導,甚至迫使企業走上正確的路,來體現國家意志。“我們小學教科書要寫上,我們的國土是怎么樣的,我們的水資源是怎么樣的,我們的自然課要加上這一節,要有危機感,加強危機感。”汪燮卿院士說。張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