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4日電 據中國青年報消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部長丁寧寧說,農村教育要走出困境,政府需要做出制度性的改變。
丁寧寧說,自從鄧小平同志提出科教興國戰略以后,每一屆政府都拿出點錢來支持農村義務教育,但一般都是以財政專項的方式下達。但從宏觀角度講,中國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
一直沒有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4%)。丁寧寧強調,因此需要有一個制度性的安排,來保證中國教育經費比重的提高,保證農村教師工資的發放和義務教育所需的辦學條件。
丁寧寧說,投入和規則相比較,我認為規則更重要!他將教育經費比重一直提不高的原因歸結為沒有制度性的改進:這種財政專項撥款的辦法,使增加教育投入變成增加政府個別部門的權力,預算內的教育經費并沒有隨著GDP的增加而達到應有的比例。不僅隨意性太大,而且本來是政府的責任,卻仿佛變成個別部門所施恩惠。
丁寧寧認為,靠專項撥款的辦法解決不了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目前的財政體制帶有很深的“分灶吃飯”的烙印。他說,中央對貧困地區教育經費的轉移支付是否真用在了教育上,根本無法知道,因為從中央到地方要經過好幾層政府。結果只好采取專項的辦法,靠財政部的處長們帶著專項經費到縣里去“辦點實事”,這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經費不足問題。
丁寧寧認為,只有分清了中央、地方政府的責任,將義務教育所需的經費落實到各級政府的預算上,教育經費才能穩步提高到“科教興國”所需的比重。(李斌)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