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3月4日電 記者 劉世昕 許海濤 一瓶200毫升的氟康唑出廠價只要4元,在衛生系統招標中能漲到25元,賣到病人手里卻一路狂漲到76元。
全國政協委員高春芳是解放軍一五○醫院院長,今天他終于有機會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羅干揭開藥價怎樣翻著滾兒往上漲的秘密。
“聽了
我的匯報后,羅干感慨:‘藥價簡直高得觸目驚心。’”高春芳告訴記者。
高春芳委員說,近幾年,群眾普遍反映看病費用增長過多,據他觀察,其中相當一部分漲在藥價上。
雖然政府部門近幾年采取了政府制定最高零售價格、藥品集中招標采購、規范醫療行為等多種政策和措施,但藥品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為什么出廠價只要幾元錢的藥到老百姓手里就要翻幾十倍?高春芳委員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分析了大量的數據,試圖找到一份藥價上漲的路線圖。
高春芳委員說,首先需要交代的背景是:目前,醫院所購的藥品主要由各地衛生系統統一組織的藥品招標中的中標企業提供,醫院對藥品進價的影響力很小。
從他收集到的數據看,部分藥品的實際出廠價并不高,藥廠獲取利潤屬于正常,但由于物價部門的定價、核價機制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的因素,公布的藥品零售價是出廠價的數十倍,使藥品在流通和銷售渠道中存在巨大的利潤空間。有的藥品生產企業,在向物價部門申報出廠價時虛報生產成本,把龐大的促銷隊伍的開支、回扣、提成以及藥品的廣告費、宣傳費等都打入藥品成本,提高出廠價,增大實際售價和批發價之間的差額,給自己和批發商留出較大的“讓利空間”。
物價部門一方面難以掌握和控制藥品生產過程,對藥品缺乏有效的監控機制;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局部利益,也愿意將藥品價格定得高一些。機制不健全以及各方利益之間的不謀而合,導致了部分藥品出廠價格定得過高。
另外,藥品流通環節過多,流通費用增高,經營者為牟取暴利,往往以犧牲患者的利益為代價,在流通過程中大做文章,層層加價,以相當于成本數十倍的價格向醫院售藥,進而導致相當一部分藥品的中標價和零售價居高不下。
高春芳委員說,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醫保目錄之外的藥品均由企業自主定價,不少藥品生產企業為了蒙騙患者,采取更換藥品包裝、改變規格、由單一制劑改為復方制劑、仿造國外藥品等手段生產所謂的“新藥”,這些都是改頭換面、換湯不換藥的變相提價,本質就是為了進一步抬高藥價。
以往,社會上關于藥價虛高的議論很多,但醫務界人士一般都堅決予以否認或者干脆閉口不言。身為醫院院長的高春芳委員的坦率,令人感動。
他給高藥價開出了“藥方”。
“虛高定價是廠商、銷售商及地方保護主義作怪的結果,治療這一頑癥首先要完善價格管理體制。”高春芳說,針對目前藥品定價、核價中不科學、不合理的現狀,他建議應由國家主管部門牽頭,成立由藥學專家、經濟學專家、臨床專家等組成的藥品定價委員會專門負責國家藥品價格制定。
高春芳認為,廣大患者的常用藥、搶救用藥等主要和重要藥品,要通過召開聽證會、運用電子交易平臺等措施公開聽取各方意見和進行招標采購,增強藥品定價的透明度。
高春芳委員還建議,應該重新構筑藥品流通體系,減少或取消中間銷售環節,讓藥品生產企業和醫療機構直接達成交易,降低因流通環節過多而產生的費用。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