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去年以來,我市海洋與漁業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市委5號文件精神,把突出發展水產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積極調整優化漁業結構,加快科技應用步伐,充分挖掘發展潛力,引導內外資投入,擴大對外出口,拉動我市漁業經濟穩步增長。 漁業綜合實
力穩步提高,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去年,我市完成水產品總產量132.45萬噸,水產品產值91.16億元,漁業總產值184.84億元,分別增長0.28%、6.09%和12.49%,3項主要經濟指標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二位。水產養殖平穩增長,養殖產量88.48萬噸,產值57.16億元,分別增長0.8%和6.58%;海洋捕撈繼續保持負增長,產量降為43.97萬噸,減少0.79%;水產品加工保持較快增長,加工產量49.7萬噸,加工產值80億元,分別增長11.21%和17.89%。 苗種生產形勢也取得了良好佳績。目前,我市的海參、大菱鲆、牙鲆、鮑魚、雜色蛤的育苗生產規模擴大,對蝦苗種生產保持穩定,海灣扇貝育苗規模適度縮減,全市總育苗量270億粒(尾、頭),產值3.35億元,產值增長2.54%。我市水產品進出口貿易去年也實現較快增長,進出口總量91.66萬噸,進出口總額15.78億美元,分別增長6.7%和8.7%。
高效漁業發展較快,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全市蝦池養海參達到1.1萬畝,增長120%;深水抗風浪網箱發展到358個,增長110%;工廠化養殖總面積達到31萬平方米,增長25%。海蜇養殖面積達到6000畝,增長20%。海珍品養殖快速發展,放養對蝦12.7萬畝,扇貝3萬畝,鮑魚1.8萬畝,海參3.3萬畝,梭子蟹2.4萬畝。
增殖漁業創歷年規模之最。自去年以來,我市已放流中國對蝦3500萬尾、南美白對蝦320萬尾、海蜇1220萬頭,回捕中國對蝦431噸、南美白對蝦18噸、海蜇1000噸。我市休閑漁業也蓬勃興起,去年首次舉辦的城陽紅島蛤蜊節和即墨田橫民俗文化祭海節均取得了成功,嶗山、膠州、萊西、黃島等區市都在積極投資建設生態漁業園或休閑漁業基地。這些項目的建設加快了漁區勞動力轉移的步伐,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漁業質量管理進一步加強,水產品質量狀況有所改善。我市積極開展國際先進標準采標工作,制定了工廠化養魚、池塘養參、深水抗風浪網箱養魚等10多項技術規范,完善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體系建設,自去年以來,共抽查樣品300個,合格率達到90%。漁業執法部門還深入開展漁藥、漁用飼料及添加劑的生產經營調查工作,加大水產品藥物殘留專項整治力度,同時成立了青島市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委員會,組織認定14個市級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推薦上報10個無公害水產品。
漁業經濟國際化程度繼續提高。我市還積極應對國際市場鱈魚原料供應不足帶來的不利影響,組織企業多方爭取原料魚,并及時調整加工出口結構,確保水產品出口在艱難的環境中保持增長。去年水產品出口量33.98萬噸,創匯8.66億美元,分別增長1%和7.4%。全市水產品出口創匯額約占全市農產品出口創匯額的58%,約占全省和全國水產品出口創匯額的40%和13%,位居國內城市首位。去年以來,全市新增漁業三資企業37家,投資總額1.9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2億美元,分別增長57%和61%,招商引資工作實現新突破。(本報記者宋學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