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社會購買力70%以上掌握在女人手中,由此可見:要想激活消費市場,必先洞察時代女性的消費心理,把準女性的消費脈搏。后女性時代,住宅、汽車、筆記本、手機、信用卡及銀行服務等等有了性別標注,“她”成為這些商品的統一屬性。 新富女人以及由她們帶動的女性消費潮
流,據說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們很難在類似《新華詞典》這類正規讀物中檢索出有關“新富女人”的解釋性定義,借助其他非正式渠道,有如下描述:“生于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80%擁有大學學歷(其中20%研究生學歷)、年薪20萬元以上的職業女性、高級女性管理者和私營企業主,家庭綜合財產超過200萬元,可支配月收入1萬元以上或個人綜合存款在30萬元以上”。 新富女人的出現,使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富女人”。相對于以往那種單純的財富取向,人們現在更愿意在“富”所包含的財富的富有之中,延伸出“豐富”的指向。這樣,憑借婚姻、家族等外力因素擁有財富而未必豐富的女人顯然不屬于這個新生的階層———盡管我們還會因此想到可能被更廣泛使用但卻顯然過時的稱謂:“富婆”———她們因新富女人的出現而失去曾經的光彩,畢竟由恩惠而來的閃亮不那么耀眼,也不那么持久。世界經理人資訊有限公司CEO丁海森說起中外女性的創富模式時有這樣一個基本判斷:中國的女富豪至少有70%是靠自己艱苦創業積累財富的,她們大都出身貧寒,頂多是小知識分子家庭。繼承家產的特別少,畢竟第一代富豪還在世,即使去世也有少壯派接班,不大會傳給70歲的老太太,所以10年內中國不會大量出現繼承型女富豪。 處于她世紀中的某個時代,社會已經習慣了“她們”職位、收入、品味越來越高,滾滾財源流入“她們”的賬戶,最精明的商家嗅覺靈敏,他們打的就是“新富女人”牌。北京銀行望京支行以京城首家“女子銀行”名號對外營業的消息吸引了業界和媒體的眼球———有人驚呼:“錢都落入女人懷里了!”作為境內首家針對高端女性客戶業務而開設的銀行,它的出現印證了一個“新富女人”群體的亮相。心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