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統計局提供的一份專項調查顯示,去年以來,我市在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同時,積極促進女性就業工作,為女性創造了良好的就業環境,促使女性就業規模穩步擴大,就業層次逐漸提高。據統計,在2004年末我市全社會單位從業人員中,女性從業人員達到88.6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38萬人,增長7.8%,占全社會單位
從業人員的42.8%。但調查中反映出來的有關問題也表明:女性就業,還需在發展中加強。
近七成女性從事第二產業
由于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快速發展,我市女性從業人員大幅增加。
據統計,2004年,我市第二產業女性從業人員達到61.35萬人,比上年增長10.6%,增幅上升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女性從業人員達到26.96萬人,同比增長2.3%,增幅上升0.5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女性從業人員為0.31萬人,同比下降25.2%。一、二、三產業中的女性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單位女性從業人員的比重分別為0.4%、69.2%和30.4%,第二產業比重上升1.8個百分點,一、三產業比重分別下降0.2和1.6個百分點。
外企為女性就業主渠道
2004年,我市國有、集體單位女性從業人員減少,外商和港澳臺商投資企 業從業人員大幅增加,有81.7%的新增就業女性在外商和港澳臺商企業實現就業。
有關資料顯示,在2004年末全社會單位中,國有單位女性從業人員為16.2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42萬人,下降2.5%,占國有單位從業人員的37.2%;集體單位女性從業人員為5.99萬人,同比減少0.36萬人,下降5.6%,占集體單位從業人員的33.4%;其他單位女性從業人員為66.37萬人,同比增加7.16萬人,增長12.1%,增幅上升6.6個百分點,占其他單位從業人員的45.7%。其中外商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女性從業人員達到32.9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21萬人,同比增長18.8%,占外商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從業人員的69.9%。
高技術行業女性大增
隨著我市女性從業人員自身素質的提高,女性在信息傳輸、科學研究、教育、衛生等高技術含量、高知識含量行業的就業人數大量增加。
據統計,2004年末,我市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女性從業人員達到0.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2萬人,增長44.4%;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女性從業人員達到0.6萬人,同比增加0.17萬人,增長40.9%;教育業女性從業人員達到6.42萬人,增加0.89萬人,增長16.2%;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女性從業人員達到2.72萬人,同比增加0.27萬人,增長11.2%。
紡織業女性最有競爭力
2004年,我市制造業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其中紡織業以及皮革及其制品業等適合女性就業的行業,成為女性最富有競爭力的就業領域。
在2004年末我市縣及縣以上城鎮單位中,制造業女性從業人員達到40.21萬人,比上年增長12.4%;其中紡織業女性從業人員達到7.3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32萬人,增長21.8%;皮革及其制品業女性從業人員達到7.12萬人,增加1.11萬人,增長18.5%。目前,紡織、皮革業女性從業人員已占制造業女性從業人員的36%。
兩方面加強女性就業
我市女性從業人員比重低于男性,是2004年我市女性就業存在的問題之一。為提高女性從業人員比重,應進一步加強就業市場公平競爭機制,首先要保證男女勞動力之間的公平競爭,在招聘、培訓、晉升、退休等方面反對性別歧視;其次要保證用人單位之間的公平競爭,以提高女性就業率,特別是緩解下崗失業女性的就業壓力。
第三產業女性從業人員增幅趨緩、比重有所下降,是2004年我市女性就業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據分析,第三產業女性從業人員比重下降,主要是由于整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增長緩慢、比重下降所造成的。相對來講,第三產業尤其是住宿餐飲、批發零售業,其產業規模較小,勞動力密集,比較適合女性就業,但女性在這些行業中的從業人員呈現增速趨緩、比重降低態勢。因此,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也應將如何擴大女性在第三產業的就業規模,使女性就業結構趨向合理,列為有關部門的議事日程。(本報記者
劉芳濱 通訊員 于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