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新年里,膠州市南關街道辦事處管理村938名村民全部歡天喜地搬進了剛建成的十幾棟住宅樓,成為地道的“城里人”。 近日,沐浴著明媚的春光,記者走進了坐落在新城區澳門路東首的澳門花園。站在樓前抬眼望去,西北側就是市政府機關辦公大樓,西側不遠處就是中
房花園、翰林苑等新開發的樓盤。盡管還沒有來得及綠化,但小區打掃得干干凈凈,家家戶戶防盜門上還貼著紅紅的“福”字,房間里不時傳出人們歡快的笑聲。進出的居民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走路都顯得輕盈快捷。記者走進了管理村村民徐會香家,只見大客廳里擺放著立式空調、大彩電,臥室里鋪著實木地板,整個房間顯得簡潔明快。她高興地告訴記者,一家四口人,村里分給了兩套房子,連同閣樓一共有260多平米,按現在市場價格計算值50萬元,城里的親戚羨慕得不得了。 原來的管理村位于正在建設中的膠州市新城區中軸線上。按照城市總體規劃,村莊需要整體搬遷。2004年,村里用老村宅基地置換了135畝地,開始建設新家。村干部在南關辦事處黨委的支持下,克服工期緊地質復雜資金短缺等困難,投資5000多萬元,用了短短8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建筑面積55000平方米的澳門花園,并統一進行精裝修,安裝、鋪設了防盜門、立式空調、櫥具、太陽能、木地板等。按照房產、人口相結合原則,全村258戶人家分到了400多套住房,人均居住面積40多平方米。就在年前,938名村民車拉人推,全部搬進了新家,在新房中度過了一個安樂祥和的春節。 村里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說,再往前數落管理村的歷史,管理村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莊了。村南就是一道土嶺,村北是一條土路,1958年修青年水庫的時候,遷來一部分水庫移民。上世紀八十年代,村里突破村南土嶺、村北公路的限制,在公路北邊的平坦開闊地上規劃了管理新村。如今他們又搬進了設施齊全的澳門花園,村民的生活居住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都是沾了新城區的光。”管理村村民每當提起這些變化,無不感慨萬千。梁學勇趙法文徐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