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青大戰”連年不休
青啤和濟啤的啤酒大戰可謂曠日持久,從1997年開始,一波接著一波。
1997年,青啤向濟啤發動了第一場“戰爭”。當時青啤拿出的是價格武器,推出低價位的“青島大眾”,一瓶比趵突泉啤酒便宜一毛錢左右,意圖透過價格優勢占領市場
,但“戰事”只持續了一個夏季,青啤便偃旗息鼓。
2001年,青啤再殺回馬槍,祭出“火鍋城攻勢”戰法,即青島啤酒在濟南的部分火鍋城里派出推銷員,試圖以此打開濟南市場的缺口,但收效也不大。
2002年4月初,青啤對濟南市場發動了第三輪攻勢。這一次,青啤的策略是“花錢買店”,即在大中酒店中推行“青島啤酒專賣政策”。由此拉開了雙方的“專賣大戰”。以資金做后盾發起了一次強攻,表現了青啤對濟南市場志在必得的決心。
本次大戰,除了在市場上對濟啤全方位擠壓外,青啤還悄悄打起“人情戰”,進社區舉行消夏晚會,請市民免費喝啤酒,看電影,讓青啤品牌慢慢滲透進濟南市民心里。
盡管目前雙方的“專賣大戰”暫時解凍,但競爭肯定還要繼續,甚至升級,而殺手锏無非是價格和服務。
大戰為何慘烈異常
對于濟南市場,青啤、濟啤均可稱絞盡腦汁,他們為何把濟南市場當作必爭之地呢?
據了解,山東人自古豪飲,不僅是啤酒生產大省,更是消費大省,全省一年的啤酒消費量占到全國的12%左右。作為啤酒大省的省會濟南,業內更流傳著“得濟南者得山東,得山東者得天下”的說法。因此,省內外,乃至國內外啤酒巨頭都對濟南市場虎視眈眈。
對于土生土長的濟啤來說,大多數銷量和利潤來自濟南市場,保住根據地對濟啤可謂生死攸關,濟啤可謂背水一戰。
而全國啤酒龍頭企業青啤在全國各地風光無限,他們更是把山東作為自己的大本營,如果不能拿下大本營的省會城市,啤酒老大的面子顯然不好看,因此,青啤對濟南市場志在必得,濟南市場對于青啤之重要,已經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據青啤一位高層說,2006年,外資啤酒企業可以在國內設立獨資企業,青啤如果不盡快做大,根本無法與財力雄厚的百威等跨國啤酒集團競爭。屆時就不是青啤和濟啤的戰役,而是民族品牌和國外品牌之爭了,這也是青啤在濟南乃至全國快速擴張的根本原因。
大戰數年,得失幾何
經過曠日持久的啤酒大戰后,青啤、濟啤目前市場格局如何呢?誰是大戰中的勝利者呢?業內人士稱,雙方可謂互有得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兩敗俱傷。
來自濟南市一家咨詢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除去扎啤以外,青啤在整個濟南市場能夠占有30%左右的份額,而在中高檔市場能夠占有60%—70%的份額。而在2002年前后,濟啤在市場上的占有率高達近9成,而青啤所占份額不到5%。
對于濟啤來說,喜的是,通過與青啤的競爭,學會了如何培育市場、開發市場,濟啤銷售量連年增長,已經從山東省啤酒行業的第四、第五位,躍升到全省第二,僅次于青啤。但憂的是,由于青啤憑借資金實力和品牌的擠壓,濟啤投入市場費用猛增,利潤沒有隨銷量相應增長,部分市場份額被青啤奪走。
而對于青啤來說,濟南之戰耗時長,投入大,牽扯了其在全國擴張的步伐。據了解,4年來青啤投入濟南市場的費用將近1億元,基本實現了自己在濟南市場上的既定目標。而業內人士指出,青啤在濟南市場最大的收獲不是份額的提升,而是消費者對青啤的接受度,消費者心理上的堅冰開始融化,這種收獲是無法以金錢來衡量的。
但啤酒專賣大戰也慣壞了酒店,這令青啤、濟啤都頭疼不已。由于兩家較勁競相買斷酒店,使得濟南買店費水漲船高,本來能花兩萬元就能簽專賣協議的事,酒店獅子大開口要到三五萬的大有人在。更為頭疼的是,有的專賣酒店偷著賣別的品牌酒,更有甚者,有的酒店兩家專賣費都收,兩家酒都賣,使得專賣形同虛設,這也促使青啤和濟啤都考慮罷手專賣。
“干戈”能否化“玉帛”
大戰數年,青啤、濟啤耗財費力,可謂兩敗俱傷,專賣戰即將結束,但市場之爭遠沒有結束,品牌戰、價格戰、服務戰仍然會繼續。
市場經濟就是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如果啤酒大戰繼續下去,由于實力懸殊,擺在濟啤面前的無非有三條道路,一條是和省外或國外啤酒巨頭重組,與青啤分庭抗禮;一條是與青啤重組,對手變為兄弟;還有一條也是大家最不愿看到的,被淘汰出局。
濟啤也意識到這一點,這幾年與國內巨頭燕京、世界啤酒巨頭百威頻頻接觸,尋找重組之路,但一直沒有結果。有消息稱,目前又在與一家國外投資公司正在緊鑼密鼓洽談中。有關專家指出,假如濟啤真的與跨國啤酒巨頭重組成功,啤酒巨頭為追求利潤,投入的重點將會是自有品牌,深受濟南人喜愛的“趵突泉”有可能消失。如果這樣,對泉城濟南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濟啤重組舍近求遠,為何不能考慮和青啤聯姻呢?據知情人士透露,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青啤和濟啤曾就重組問題有過接洽,但一直沒有談攏,最后啤酒大戰越來越升級,雙方就再未接觸過。談到談判破裂的原因,業界眾說紛紜,青啤稱濟啤要價太高,濟啤說青啤出價太低,還有消息稱是因為濟南、青島兩城市關系微妙,文化底蘊不同,也有說雙方斗氣使然。
對于青啤、濟啤是分是合,專家意見也是不一。山東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黃少安認為,從表面看,似乎合比分好,合并后可避免內耗、一致對外。但到底是合是分,何時合何時分,決定合與分的因素往往很復雜,企業比外人更了解企業,他們都是獨立主體,何時合何時分,應由他們自己決定。現在濟南市場啤酒品牌本來就少,如果兩家走向聯合,很容易形成區域壟斷,對企業固然有好處,但對市場發育不利,對消費者不利。如果濟啤能引來外來投資商,對市場則更加有利。
“濟啤如果和青啤重組,兩冤家變成一家親,既保留了趵突泉品牌,又做大了青啤,可謂是個雙贏的結局。”國內酒類營銷專家李青談了自己的觀點,“養個好閨女,找個好婆家,即使不與青啤重組,也應利用濟啤目前經營尚好,抓緊嫁出去,以免隨著競爭態勢的逆轉,人老珠黃后,難尋婆家。”
對于濟啤和青啤的合作問題,青啤方面伸出了橄欖枝,表示有誠意和濟啤談。由于濟啤老總在國外,記者無法獲知濟啤方面的態度。對此事進展,本報將繼續關注。
本報記者 胡磊 李巖俠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