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友田 隨著一聲汽笛,我們乘坐的“白鷺號”游輪離開廈門輪渡碼頭,沿著700米寬的鷺江,向大海駛去。
這是一次難忘的航行。因為要去看望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涯的大小金門諸島。游金廈海域,覽兩岸風光,是每個乘客多年的愿望。
知道金門是在1958年,那一年我正在礦井下開采煤炭。地下的炮聲和前線的炮聲遙相呼應。炮轟金門,舉世聞名。其中有一位戰斗英雄叫安業民,他帶傷作戰,成為當時街頭巷尾談論的人物。四十多年過去了,兩岸從炮戰、對峙到緩和的風雨歷程,成了一道絢麗的景觀。“炮轟金門”也成了昔日的戰爭術語。 游輪破浪前進,大海越來越開闊。沿途經廈門大學學村和胡里山炬臺,雄峙岸邊的高樓大廈為我們送行。游客們在海風吹拂下,不是低頭看地圖,尋找金門的位置,就是舉起望遠鏡尋找金門的身影。
目前被臺灣當局盤踞的金門隸屬福建,是著名的僑鄉。全縣有駐軍一萬多人,居民五萬多人,合起來不過六萬多人,但在臺灣地區工作的金門籍人就約有30萬人。金門還有一些名優土特產,如58度的金門高粱酒,金師傅貢糖,金門菜刀等。金門菜刀刃鋒利,鋼火好,原材料為過去的炮彈皮。游輪穿過海上的軍事警戒線,不到一小時就到了金門的大擔島。大擔身邊的二擔、三擔、四擔、五擔,都是只有礁石的無人小島。大擔島離小金門島很近,島上有重兵把守,卻看不到人,只能看到筑在綠樹叢中的碉堡和碉堡上的標語,白色的沙灘上插滿了由水泥固定的角鐵,這些防御工事顯示出了戰爭狀態。一條黑狗在岸邊的礁石中覓食,一切都是那樣安靜,布防嚴密的小島任人觀望和拍照。
游船在金門的大擔島岸邊停了一會,原路返回,來去只用了一小時四十分鐘。難怪居住在鼓浪嶼的著名詩人舒婷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我甚至想,第三次去臺灣,我定要求到金門。早晨乘快艇去,吃過午飯穿上游泳衣,直接游回來。”
金廈業已通航,稱作“小三通”。但居民旅游并未開禁。2004年6月13日上午,廈門南普陀寺方丈圣輝大和尚率領59名南普陀寺法師和6名護法,從廈門和平碼頭乘“同安號”輪船直航金門,參加在金門舉辦的水陸大法會。這是南普陀寺法師第一次直航金門。
次日看《廈門日報》得知,福建將開發居民赴金門旅游業務,屆時,居民旅游不但能“走近金門”,而且能“走進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