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員在捆綁珊瑚石,準備吊離。
昨天,在北京海洋館鯊魚館內,每塊2噸重熱帶珊瑚礁模型被陸續挪開,為26條中華鱘騰地,即將入住的中
華鱘全由長江水產研究所提供。記者了解到,這次搬家計劃中,最大的一條野生中華鱘因產后身體虛弱,不幸死亡,它將被制作成標本運送進京。
意外:最大中華鱘產后死亡
昨天下午,長江水產研究所張所長親自來到改造現場。他遺憾地告訴記者,搬家計劃中最大的一條野生中華鱘已死亡。不久前,研究人員對該中華鱘進行剖腹取卵,通過人工授精孕育出三四條小鱘魚。中華鱘產后身體虛弱,再加上已是30多歲“高齡”,接近生理壽命,所在地湖北又連續2個月低溫,加劇了鱘魚的體質下降,攝食能力很弱。3月10日,這只最大的野生中華鱘不幸死亡,它將被制作成標本運送來京,用于科普展示。
“我們的硬件設施趕不上海洋館的條件,希望通過這次合作,更好地保護鱘魚種群。”由于這條野生中華鱘死亡,長江水產研究所將補充另一條中華鱘。
現場:噸級礁石為鱘魚讓位
昨天下午2時許,3名潛水員潛入鯊魚館水底,巨大的仿制珊瑚礁被纏上繩索。由于水下活動付出的體力是陸地上的7倍,固定珊瑚礁大概用了半個小時。隨后,珊瑚礁上方的繩索系上黑色的浮力帶。工作人員介紹,每塊珊瑚礁的重量約有2噸。潛水員用手勢互相示意,繩索被連接到吊車。
負責水下改造的主管鄭東介紹,因為中華鱘數量多、體積大,為防止它們撞上,故將部分珊瑚礁移走。
計劃:鱘魚館將模仿長江環境
此外,鯊魚館里一道28米長的溝將用隔柵板鋪平。“這道溝里有兩個吸力井,鱘魚喜歡貼近水底活動,鋪平后能防止鱘魚被吸受傷。”
接下來,鱘魚館將布置造景板,模仿長江環境。目前,館內水體已進行調整,含鹽量降低到3‰。5尾鯽魚和鯉魚已先行住進改造中的鱘魚館,替中華鱘“體驗”環境。鱘魚館采用世界先進的維生系統對水溫、水質進行全天候監控,還具有淡水、海水轉換調控能力。
后續:初步確定卡車運送鱘魚
目前,合作雙方正在商談運輸方案,初步確定進行卡車運輸,這些鱘魚將分兩三批車運來京,首班車將于3月底4月初出發。到館初期,研究所將指派專門的技術人員與海洋館共同馴養中華鱘。(記者
趙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