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新年的鐘聲剛過,作為青島市郊大地上的一部分弱勢群體,許多人還沉浸在年前“三十條”為他們的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喜悅中,享受著春節的歡樂,享受著來自黨和政府的關愛,感受著社會帶來的縷縷溫情。 就在此刻,青島市委解決“三農”問題新“三十條”的出臺,就像一
聲振奮人心的春雷,挾裹著春天的氣息向人們撲面而來。 毋庸置疑,剛剛過去的2004年里,青島農民從全市上下貫徹落實“三十條”,建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過程中,收獲了太多太多。
建立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2004年,青島在全國率先實行以地市級為單位全面開展合作醫療工作。目前已在我市農村全面建立起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市共有385.01萬名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村(居)覆蓋率達100%,人口覆蓋率達89.4%,共籌集資金1.1億多元,已報銷支付5256.39萬元,受益人口達82萬人次。
2004年,這個以前做夢也不敢想的事,降臨到了市郊農民頭上,城陽、黃島、嶗山三區已建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將參保范圍的人員全部納入了農村養老保險,基本上做到了“應保盡!薄=刂2004年底,三區近33萬農民參加了新農保。膠南、即墨、膠州、平度、萊西也已完成調研工作,相關工作相繼展開。
2004年,關心農村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進一步完善農村低保制度,同樣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去年1月1日起,我市將農村低保最低標準提高到820元,其中現金保障480元,實物保障為每年200公斤糧食,F金保障由青島市與區市財政兩級負擔,實物保障由鎮財政和村集體共同承擔。除此之外,我市共有“五!惫B對象1萬多戶,1.1萬余人,去年,市民政局從福利基金中列支1500萬元,專門用于農村敬老院建設。根據稅費改革后,鎮、村兩級收入減少的實際情況,五保供養由村集體經濟負擔改為政府財政負擔,較好地保障了農村五保家庭的生活。
……回望2004,它留給青島農民太多甜蜜的回味。而展望2005,人們又充滿了新的期待。
播種的季節看到更美的希望
經過一年的實踐和探索,“三十條”被賦予更多嶄新的內涵。
———讓農民看得起病:深化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強化農村公共衛生職能,提高重大疫情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應變處理能力。建立健全衛生工作者下鄉和對農村醫務工作者定期培訓制度,不斷提高農村醫療水平。全面推進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所需政府補助資金由市財政和市(區)財政予以保證,爭取郊區人口覆蓋率到年底達到95%以上。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政府和村集體的補貼額度,使農民的醫療保障有新的提高。
———失地農民生活有保障:繼續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擴大覆蓋面。不斷拓寬農村社會保障籌資渠道,完善各類養老保障銜接辦法。建立失地農民生活保障制度,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堅持以土地換保障,提高征地補償標準,保證補償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允許城市規劃區內符合條件的勞動年齡段失地農民按規定納入城鎮就業服務體系,自謀職業的可按城鎮自謀職業人員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補貼資金按現行財政體制解決。搞好郊區計劃生育工作。全面推行郊區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認真落實國家規定的技術服務免費經費,確保育齡群眾免費享受基本項目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及時足額兌現獨生子女父母獎勵費。
而市委、市政府所做出的莊嚴承諾,似乎已經讓人們透過這個尚在播種的時節,看到了歲末豐收的場景:全面推進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所需政府補助資金由市財政和市(區)財政予以保證,爭取郊區人口覆蓋率到年底達到95%以上;全面實施“陽光救助工程”,對符合條件的農村低保對象要按照每人每年820元標準,做到應保盡保;建立農村困難家庭學生救助制度。市財政安排500萬元、福彩公益金安排120萬元,其余由各市(區)安排,用于高中階段困難家庭學生救助。對困難和低保家庭子女中小學教育實行減免費,確保中小學教育階段學生不因家庭貧困而輟學;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持殘疾人證的殘疾人中的危陋房戶和無房戶實施安居工程,市財政和各市(區)財政安排1800萬元,2005年修繕改造1000戶,使其達到當地中等居住水平。本報記者韓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