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對于青島農民來說,去年最大的喜事,莫過于中央“一號文件”以及市委、市政府惠農“三十條”政策的出臺。在如今的市郊各地,處處可以感受到“一號文件”、“三十條”給農業、農村、農民帶來的新氣象、新變化。
去年初召開的全市郊區工作會議,出臺了含金量極
高的“三十條”惠農政策,確立了青島以城鄉互動戰略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思路、政策體系以及落實措施,在青島城鄉大地引起了強烈反響。一年來,全市上下圍繞貫徹落實“三十條”,把一股股關愛的熱流灑向“三農”,各地各部門積極實施城鄉互動發展的新戰略、新機制,將保護耕地、結構調整和減免農業稅、糧食直補等一項項惠農舉措與農民增收緊密結合,糧食生產出現升溫,農民收入大幅提高,農業投資顯著增加,城鄉勞動力就業統籌、農村大病醫療統籌、農村養老保險統籌等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各項社會生活保障制度迅速啟動……一時間,郊區大地春潮涌動。
一年后,我市再次召開郊區工作會議,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城鄉互動,做好郊區工作的意見》,同樣由30條政策組成。這個惠農新“三十條”,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核心,是對青島城鄉互動戰略的繼續落實、深化和推進。為了及時反映我市狠抓“三農”工作所帶來的喜人變化,跟蹤了解貫徹落實“三十條”的進程和動態,本報從今天起陸續推出系列報道“惠農‘三十條’實施一年回眸”。
去年2月,市委5號文件伴隨著春天的腳步,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青島市加快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推了出來,并隨之出臺了一系列支農強農的政策和改革措施,莊嚴承諾要讓青島市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惠及廣大農民。
一年過去了,在中央一號文件和市委、市政府“30條”惠農政策的引領下,青島的“三農”工作走出了多年的徘徊,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成為我市2004年國民經濟運行中的一大亮點。
上篇:金燦燦的增收年
5號文件的精髓是促農民增收,而農民增收的一個要點就是減負。在過去的一年里,全市400多萬農民群眾盡情享受“30條”給他們帶來的喜悅,度過了一個金燦燦、沉甸甸的豐收年。
近日,記者與即墨市店集鎮青山后的村民于瑞志進行了交談。盤點一年的收成,于瑞志喜上眉梢:我們家去年種了9畝地,不說五谷雜糧的收成,單單是小麥就收了3000多公斤,我留足了口糧,還賣了3000多元!可以說,2004年是我“收成”最大的一年!
膠州市李哥莊鎮雙京村有個種糧大戶叫郭文行,他承包了本村和外村的600多畝地,前幾年家里經濟不富裕,靠租用別人的農業機械種地,每年的收入僅3萬多元。去年,我市實行的農機購置補貼,一下子調動起了他的積極性。借助政策補貼,他一鼓作氣購買了大型輪式拖拉機、大型聯合整地機、玉米收獲機等,一年的收入突破了30萬元。
“咱們祖祖輩輩多少年都過來了,哪個朝代不都是交皇糧國稅?如今不僅減免了農業稅,而且種小麥,國家還給補貼錢,這可是開天辟地頭一回啊!”膠州市膠北鎮后屯村村民金做善的一席話說出了許許多多農民的感慨。他一家種了5畝多小麥,按照我市14元/畝的補貼標準,他領到了70多元錢的補貼。老人笑著說,政府的糧食直補政策深得民心。加大對土地的投入,大家的信心更足了……
的確,驀然回首,在過去的一年里,市委、市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落實之快、受益面之廣,是多年來所沒有的。它推動著青島農業的車輪加速前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留下深深的轍印。
綜觀2004年的青島“三農”,可以用六個“首次”來概括:
———首次提出“城鄉統籌、城鄉互動”的發展思路,并以此為基點,推出了7大互動平臺,在全國創立了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青島模式”。
———首次明確提出在全市范圍內取消農業稅的時間表,使征收了21年的農業特產稅宣告終結。全市全年減免農業稅2.3億元,農民人均負擔減少到41元,比上年減負51.8%。
———首次對種糧農民實行普遍的直接補貼。全市共向98.4萬戶種糧農民發放直補資金4424萬元。
———首次建設百萬畝糧食豐產區。集中力量建設國家優質專用糧食生產基地。
———首次明確將部分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全市從去年起,每年拿出土地出讓金平均純收益的20%共4000多萬元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增辟了農業資金來源。
———首次在全市范圍內清欠農民工工資和征地補償金。在此基礎上,著手建立確保如期兌付的制度。
這是一組沉甸甸的數字:去年一年,市財政用于“三農”的總投入達6.84億元,數額和增幅前所未有。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80元,增長12.1%,自1999年以來增幅首次超過兩位數,并首次超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記者細細數過:針對郊區工作,去年我市共召開了40多次會議,從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護耕地、維護農民利益,到建設糧食豐產區,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從扶貧救災,到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供應,再到科技興農,鼓勵科技人員與種植大戶結成幫扶對子;從農村稅費改革,到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等等,內容涉及了“三農”問題的方方面面。陸續出臺的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使我市的農業迎來了最富活力、最有人氣的時期。
下篇:讓農民群眾“減負”前行
年終歲首,有人擔心:“三農”亮點會不會曇花一現?一些農民也有顧慮:政府的支農惠農政策會不會改變?農民負擔會不會反彈?
農民的擔憂也正是黨和政府思考的問題。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杜世成多次談到:城鄉差別大、農民增收難的根子,集中體現在農業生產、科技、教育、醫療和養老上。我們要按照中央一號文件“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致力于縮小城鄉差別,讓城鄉共同富裕,重點在減輕農民負擔,縮小城鄉教育、醫療、養老差距上做文章。
是的,當經濟的航船已從“小舢板”成長為“巨輪”之時,我們沒有理由再讓收入不足城市居民三分之一的農民承擔太多重負;沒有理由再讓農村成為城鄉發展的“短腿”。
今年召開的全市郊區工作會議,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和加大“三農”工作領導力度。會議同時提出,要建立健全目標責任考核評價體系,把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檢驗一個地方和部門領導班子執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標準。這“三加大”體現了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也給農民群眾吃了“定心丸”。
翻開2005年市委、市政府出臺的新“30條”惠農政策,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地方財政開始越來越多地向農村傾斜,農民享受公共服務的狀況也將有積極變化。在繼續堅持“減法”、“少取”的基礎上,今年“加法”、“多予”的政策更多:
———各級財政大幅度增加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投入。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用于縣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
———2005年,我市在農業稅稅率已降低3個百分點的基礎上,全面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規定村內興辦公益事業實行“一事一議”的辦法,每個農民每年籌資不超過15元,每個勞力酬勞不超過10個工。
———繼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補貼標準增加為每畝16元。市財政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良種補貼。
———市財政補貼資金增加到1000萬元,繼續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同時要求各區市也要增加對良種和農機具的補貼資金,擴大補貼范圍。
———各級財政將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新增資金主要安排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
———推行8大建設體系,支撐農業自身壯大與發展: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健全農業信息和農產品市場體系,壯大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培育新型的種植體系,建立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體系和重大動物疫病應急防治體系,健全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
———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新增財政收入中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今年的資金為1000萬元。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增加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中長期貸款。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保障。市委、市政府提出,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教育問題,到2007年,我市高中教育普及率要達到90%以上,使青島成為全國率先普及農村高中教育的城市。在醫療衛生事業中,繼續推進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市財政安排了充足資金,目標是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人口覆蓋率爭取達到95%以上。在文化建設中,今年設立了專項經費,重點扶持經濟貧困鎮、村的文化中心建設。為促進郊區勞動力充分就業,全市還將完善和強化培訓、信息、職介等手段,加快郊區勞動力轉移步伐,目標是爭取完成培訓15萬勞動力的任務。
符合條件的農村低保對象也好事連連,政府將按照每人每年820元標準,做到應保盡保。市財政及有關方面還安排專用資金用于高中階段困難家庭學生救助。對困難和低保家庭子女中小學教育實行減免費,以確保中小學教育階段學生不因家庭貧困而輟學。我市還將在郊區五市逐步建立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事實清楚地表明:我市正加大力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轉變財政分配、資源配置向城市傾斜的政策,在穩定現有各項農業投入的基礎上,新增的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向“三農”傾斜,逐步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由此可見,2005年,農業依然是青島經濟工作的重頭戲,將好戲連臺,精彩紛呈。 本報記者梁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