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日軍細菌戰在寧波犯下的罪行,市民印象較深的應該是開明街上的疫病區。而事實上,在北侖區柴橋街道穿山村,60多年前日軍細菌戰同樣在那里留下了無法掩蓋的罪惡與創傷。
穿山村對細菌戰還有記憶的老人如今都年事已高,很多都已經離開了人世,除了山頭那些受害者的墳墓以及那場災難給老人們帶來的一生的
夢魘,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的痕跡了。
在村南的一個山岡上,周德興老人帶我們找到了一位細菌戰受害者周安生的墳墓。老人回憶,在1940年日軍的細菌戰中,周家六口人,除了小兒子周岳義,其他人無一幸免,全部感染霍亂病菌而死亡。
在穿山村史志上詳細地記錄了親眼目睹日軍丟細菌彈的已故老人鄒兆仙和鄒品方的講述:1940年,公歷9月中旬的一天,我們正在炮臺岡山腳下做農活,只見一架日機飛來,飛機飛得很低,飛機上血紅的太陽旗看得很清楚,飛機在穿山村上空盤旋幾圈后,從飛機上落下一個炸彈。我們看炸彈沒爆炸,就大著膽走過去看,只見炸彈落地的地方,隨風飄著一片片肥皂泡沫一樣的東西,亮晶晶的,正向大灣、河南路一帶飄去,大家也不知道這是什么東西,還有人看到田野上、水池里也有很多小浮子一樣的東西。那時大家只知道日本飛機上丟下來的不是好東西,但是沒有想到日本人丟的竟是細菌彈,要大批死人的。
據了解,當村里的水缸、池塘出現“石灰狀”不明漂浮物一星期后,穿山村就有人開始發病了,頭痛、發熱、上吐下瀉。很多人都是上午發病第二天就死了,但到死都不知道病因是什么。“當時村里人都嚇死了,但條件差,沒能力去醫院,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家人死去,有錢的買點消毒藥水灑在院子里,沒錢的只能迷信地去求神拜佛。人一個個死掉,棺材、墳墓都來不及做,就挖個坑草草埋了。”86歲的周光春老人回憶起當年的情景還是一臉的驚恐。短短一個月時間,穿山一個村就死了80多人,很多家庭都慘遭滅門。
事后,經醫生確認才肯定村里人得的是霍亂,這種從未出現過的疫病是日軍細菌彈造成的惡果。
甬細菌戰遺址 周邊地區可能還有
寧波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會副會長王泰棟表示,1940年7月17日日軍進攻鎮海口戰敗后,為了報復也是為再次進攻做準備,于1940年10月發起了細菌戰,1941年4月19日,寧波被攻陷。其實沒有發現的受害地肯定還有,比如穿山村。細菌散播、傳染快又廣泛,當時寧波的鄉下非常落后,很多人得病死亡都不知道是因為細菌戰引起的。穿山村的情況也是后來進行細菌戰研究時才發現的。
而在《前日本陸軍軍人因準備和使用細菌武器被控案審判材料》中的記錄也印證了王泰棟的說法:一九四○年間,由石井四郎親身率領了第七三一部隊內一個裝備有大量傷寒菌、霍亂菌及大量鼠疫跳蚤的戰斗遠征隊到中國寧波一帶去,由于用飛機散播染有鼠疫的跳蚤,在寧波一帶發生過鼠疫流行癥……該遠征隊的活動特別是在散播鼠疫方面不僅對于中國寧波城內的居民,而且對于寧波附近許多區域的居民都是極端危險的。
我要讓日本青年認清歷史
金報記者專訪留日博士、“中日和平與和解研究會”會長
金報訊
細菌戰訴訟、慰安婦、毒氣戰、南京大屠殺、平頂山慘案訴訟……當中國人帶著滿腔的悲憤向日本政府提出一系列的訴訟時,一群留學日本的愛國赤子義務為中國受害者做日語翻譯,組團到日本法庭聲援。張劍波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現為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學研究科博士,發起一個名為“中日和平與和解研究會”的社團組織,他任會長,有20余名會員。在22日的庭審中,他就和另一位留日學生擔任原告團的義務翻譯。“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提供支持是天經地義的事。”昨天下午,張劍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研究“日本人為啥不謝罪”
“日本人必須也應該為60多年前的罪惡向中國人謝罪,最起碼要真誠地說聲對不起。但是沒有,日本政府包括日本國內的媒體連最起碼的態度也沒有,還千方百計狡辯和掩蓋。這確實讓人遺憾。”張劍波向記者談起自己對日本國人心理的研究,“一些日本人明知道對中國人所做的事是錯的,就是不承認;你跟他說,他還跟你急。這是一種什么心理?如何去破解?我很有興趣去研究。”他認為,一方面中國人要求日本“謝罪”,另一方面是日本人“拒不謝罪”,這就是中日關系中最大最難的“癥結”。他表示,寫完現在的博士論文后,他將著手研究中日關系問題。
讓日本年輕一代了解歷史
張劍波的“中日和平與和解研究會”組織了不少活動,他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日本的年輕人不知道日本曾有過的罪惡歷史,一旦他們知道,相信他們會作出正確的抉擇。”他告訴記者,去年,他請了3位細菌戰受害者到早稻田大學開了一個講座,講述日本那段罪惡的歷史。聽過講座后,許多日本大學生十分驚奇:有這樣的事嗎?后來他到中央大學去講學,發現一位日本女生老沖著他笑。女孩子告訴張劍波,那次她聽了細菌戰的講座后,回去看了很多資料,感觸很深。如今,她也成了“中日和平與和解研究會”中的一員,努力學習中文,并預備今夏到中國實地調查細菌戰的歷史。這些事讓張劍波感觸很深:“我們就這樣一點一滴地做,讓更多的日本年輕一代了解歷史真相。”
特派記者 潘君耀東京電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