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期間,我把小孫子送去澳大利亞悉尼插班讀書。 我到悉尼不久,就與一個名叫依蓮的老太太熟悉了。在攀談中我得知,依蓮的孫女就在我的小孫子準備插班的那個學校讀書,只是高一年級。
知道這件事后,我打起了算盤:向依蓮的孫女借一套她
上學年用過的各種課本,讓小孫子在開學前對要學的內容有一個了解。原以為,這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沒料想,老太太回答說,澳大利亞的課本是不屬于學生自己的。所有班級的課本都要一屆一屆地傳承,直到不能用為止。她孫女上學期用的課本,按規定在放暑假前就交還學校了。 開學后第一天,孫子回家后,我翻看了他的書包,里面果然都是“舊課本”。然而,這些不知經過多少學生手、用了多少年的“公用”課本,除了藍色封面上有些滄桑舊跡外,整個課本的內頁幾乎是簇新的。
我問孫子:“老師發課本給你時,有沒有特地對你說了什么?”孫子告訴了我老師說的話,竟是那樣的簡潔明了:“讓你下屆學生對你的信任,從給他一本雖舊如新的‘公用’課本做起。”
后來,小孫子對待“公用”課本的態度,也讓我感喟不已。過去,在國內讀書時那種理所當然、大大咧咧、對課本命運毫不在乎的動作,不知不覺中已離他而去,代之以讀書時先洗手,然后才用干凈的手輕輕地小心翻看書頁,對“公用”舊課本呵護有加。
澳大利亞推出“公用”課本舉措,原意出自“環保”考慮。
但隨著“公用”課本的屆屆相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誠信意識從小就植入了孩子們的心中,并訓練出了國人不能去干損壞誠信文明錯事的人生道德理性。張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