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亞洲最大的氯酸鉀生產基地落戶在福建最貧困的山區縣屏南,似乎怎么看也是件好事。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個被社會各界譽為“山海協作”典范的扶貧項目,卻被上千村民聯合告上了法院,陷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之中。 貧困縣引進大
項目 屏南縣是一個只有18萬人口的小縣,長期以來幾乎沒有什么像樣的工業,1992年,福州一化出資70%、屏南縣政府出資30%共同組建的榕屏化工廠落戶屏南。至今企業累計投資已超過4億元,形成了年產5萬噸氯酸鉀生產規模。企業每年上繳地方1500萬元利稅,可增加500人就業,僅運輸一項就給屏南人提供了500多萬元的業務。
周邊環境嚴重污染
從1994年開始,工廠周邊的農作物、果樹、竹子逐漸枯死,溪水里的魚、蝦也逐日減少以至絕跡,“村民經常頭痛、惡心、胸悶,皮膚瘙癢,得癌癥的比以前多了。”曾經在村里行醫的張長建痛心地對記者說。
2002年11月7日,張長建等人率溪坪村1643名村民向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了訴狀,同時向法院提交的一份材料中詳細地記載了147戶村民的損失,受損額為1029萬元。今年1月,寧德市中院第一次開庭審理此案。被告辯護說,如果該企業存在嚴重污染,“首當其沖的應該是工廠一線的員工。而事實上工廠的全體員工每兩年體檢一次,在建廠后3次體檢中均未檢查出職工患職業病及患癌癥的現象。”
污染企業能否引進?
副縣長林如屏說,引進這個項目沒有錯,不能因為有污染就不能引進,化工企業都有污染,關鍵在于如何治理。縣政府已分三次賠償了農民29萬元,榕屏化工廠也給予了一定數額的賠償,但部分村民認為企業賠償數目與他們實際損失相差太大;企業卻認為村民有漫天要價之嫌。
溪坪村村委會主任魏楚榮說,榕屏化工廠自以為是當地政府招商引資的大戶,就抱著“我是你轎子抬來”的心態跟村民打交道,非常傷人。如果企業真正做到“三廢”達標排放,如果能滿足我們一些合理要求,事情就不會鬧得這么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