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3日專電(王一娟、張楊)經過科技人員的刻苦攻關,我國在能源動力轉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863"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總體組組長萬鋼認為,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只有半步之遙。我國在動力技術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這半步之差就表現在發達國家已經將電動汽車產品交給消費者去檢驗,而我們的這項工
作還剛剛開始。
科技部有關專家介紹,我國交通能源動力系統轉型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能源結構轉型,逐步實現從石油、天然氣、煤基燃料向化石能、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制氫等多元化能源過渡;二是動力系統轉型,推進傳統內燃機技術向新型燃氣發動機、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的技術變革;三是基礎設施轉型,研發安全、高效和經濟的儲運、加注和制氫技術,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實施汽車動力系統轉型,是多年來我國發展清潔汽車和電動汽車成功實踐的戰略總結和發展的必然要求。科技部高新技術與產業化司陳家昌處長介紹說,基于對我國能源安全、環境保護和實現我國汽車工業跨越發展的戰略考慮,"九五"期間,科技部會同有關部委組織實施了"清潔汽車行動",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目前,全國已有燃氣汽車19萬輛,加氣站600余座,年替代石油130萬噸。而且天然氣汽車呈現快速增長勢頭,預計今后幾年將進入大規模推廣應用階段。
"十五"期間,科技部組織實施了"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國家投入8.8億元,是最大的科技專項之一。全國200余家單位、2000多名骨干科技人員直接參與實施,初步形成了官、產、學、研合作機制。目前,小型純電動車輛已經過產品型式認證試驗,混合動力汽車已開始商業化試驗示范運行,燃料電池汽車已經研制實用樣車,即將開始商業示范運行。各類電動汽車樣車進入實用化考核階段。這為我國汽車動力轉型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技術、人才和實踐基礎。
在常規汽車技術開發方面,國內外存在明顯的技術差距,由于合資外方對核心技術的保護和不轉讓,我國汽車企業對外方產生了高度依賴。長此以往,中國汽車產業將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惡性循環。電動汽車作為一種新興的節能環保型汽車,其技術和市場仍然處于一種蓬勃的發展階段,國內外還不存在明顯的代差,重視和扶持我國電動汽車產業,能夠快速縮短與世界汽車技術水平的差距。
專家們認為,目前,世界各大汽車公司都在開發一系列有商業應用價值的環保、節能混合動力汽車,并即將推向市場。國內除東風、長安、奇瑞等為數不多的本土自主品牌外,國內汽車市場更多的是世界汽車巨頭的身影。競爭已經開始,我國必須加大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支持力度,防止中國汽車產業出現新的"空心化"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