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通過山東省和建設部論證。自此,濟南、青島、煙臺、淄博、濰坊、威海、東營、日照8大城市有了“八城一桿旗”之說。八大城市聯手打造,煙臺將在半島城市群中位居幾何?煙臺應該著力在哪些方面打造?本報記者獨家采訪有少壯派經濟學家之稱的———山東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兼產權
研究所所長黃少安。
[對青島“望其項背”]
記者:半島城市群戰略提出后,8大城市暗自較勁。日照等城市還提出,“要進入半島城市群第一方陣”。您認為,在半島城市群中,煙臺目前處于什么樣的位置?
黃少安:目前,煙臺在半島城市群中處于第二檔次。青島和濟南當仁不讓地居第一檔次。這兩個城市是半島城市群中的龍頭。
記者:韓寓群省長曾在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青島是我省經濟發展的龍頭,青島強則半島強;半島強則山東強。對此,您怎么看?
黃少安:我認為這是充分肯定了青島在山東省的地位和作用。
青島的經濟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走的是名牌戰略路子。青島處于沿海臨港產業帶和膠濟線產業帶的交匯點,是一個名牌云集的城市。海爾、海信、澳柯瑪等“星光燦爛”。從經濟總量特別是進出口總值和港口吞吐量看,青島明顯處于龍頭地位。全省73%的進出口量、吸引外資的45%都是通過青島來完成的。
記者:從目前相比,青島的優勢很明顯。您認為在新一輪發展中,煙臺是否有望趕上青島?黃少安:綜合現有情況和發展趨勢,我認為,煙臺對青島只能“望其項背”,要想超過青島很難。
若論城市開放早晚,煙臺勝之一籌。從開埠時間來比較,青島比煙臺晚了36年。但青島發展勢頭很快。1911年,青島港壓倒煙臺港,成為山東港口的龍頭。對外開放則使青島如虎添翼。現在青島是山東省的經濟中心和進出口的重要門戶。可以說,青島經濟功底厚實,煙臺要想超過青島基本沒有可能。
[趕超濟南不是夢]
記者:從長遠來看,煙臺能否進入第一梯隊?
黃少安:我個人認為,若從綜合經濟實力來看,煙臺有可能超過濟南,進入第一梯隊。關鍵看煙臺下步怎么做了。若如人所愿,屆時,煙臺將和青島一起成為半島城市群的兩大龍頭。煙臺的地理位置挺微妙:毗鄰韓國、大連,位于膠東半島、環渤海圈兩個都市圈的結合點。煙臺并不是這兩個都市圈的核心,和兩個都市圈都沾點兒邊。這種特殊位置決定兩邊都會將其作為發展邊緣。煙臺如果能抓住這個微妙的地理位置,借勢發展,則能使自己在這個獨特區域形成增長極。
另外,煙臺的機械制造、食品加工、電子信息、黃金工業等發展勢頭不錯,有相當的實力。旅游資源也比濟南豐富得多。
與煙臺相比,濟南的制造業無論是基礎還是實力都有可陳之處。濟南的經濟特征是以重工業、制造業為核心,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國有企業改制成功與否對濟南經濟來說尤為重要。如果改制不成功就會成為濟南的負擔。
[煙臺要敞開胸懷]
記者:半島城市群對煙臺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煙臺要想把握這一輪發展機遇,當務之急是什么?
黃少安:當務之急是引進人才,讓煙臺成為“大煙臺”。
我每年都去煙臺,覺得煙臺只是煙臺人的煙臺,或者說是山東省的煙臺市。在煙臺隨處走走,耳邊多是煙臺本地話。這可以說是一個挺奇怪的現象。我認為,如果一個城市,人們都說本地話;如果一個企業,人們的方言整齊劃一,這樣的城市和企業是很難做大的。南方城市不是這樣,像廣州等地,簡直就是方言匯聚地。
人才是支撐煙臺走向國際都市的基礎,沒有人才,發展是空想。外來人才還能對經濟、思想觀念產生沖擊力,從量變到質變,產生飛躍發展。城市應該注入外來活力,應該用外力激發內力發展,人才是第一位的。煙臺需要進一步敞開胸懷,招賢納才。
[半島城市群處于“二批”]
記者:有人將八大城市描述為“T”:“T”字上面一橫,包括青島、煙臺、威海、東營、日照5個臨海港口城市,“T”字下面一豎,包括濟南、淄博、濰坊3個城市。打造半島城市群對山東來說有什么意義?半島城市群在全國城市群中地位如何?
黃少安:從國內經濟發展來看,經濟的競爭不再是單個城市的競爭,而是一個區域的競爭,城市要抱成團闖市場才成。可以說,21世紀國際經濟競爭的基本單位不是企業,不是國家,而是城市群。在城市群建設中,又必然要依靠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起“龍頭”帶動作用。像長三角有上海,珠三角有香港、深圳、廣州,京津唐地區有北京和天津等等。龍頭城市的發達程度直接決定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
眼下競爭激烈,無論是國內的區域競爭,還是世界的區域競爭,單靠一個城市的一己之力,難成大器。打造半島城市群,集八大城市之力,合力而為,就能把山東半島城市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打造半島城市群是大勢所趨,也是必然所在。
半島城市群選擇8個設區城市和22個縣級市,自有道理。這8個城市稱得上是山東省經濟發展的中脊:城市區位優勢明顯,發展基礎也較好。強強聯合,必將闖出一片天地。
我認為,整個山東半島城市群在全國應處于第二檔次。第一檔次是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以廣州、深圳為龍頭的珠三角和以京津唐為主的環渤海。
[煙威青眼光要放長遠]
記者: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上個世紀,城市講究獨立作戰,如今卻向合的方向發展,您怎樣看待?八大城市應該如何配合?
黃少安:分合都是相對的。從現在經濟大氛圍來看,經濟協作越來越密切。不論是國家與國家、地區和地區,還是人和人之間,分工越來越明確,聯系也越來越緊密。這就像一塊硬幣的兩個面,相輔相成。競爭是一個中性詞,各自應該發揮優勢,形成合力。畢竟一根筷子比一把筷子易折斷。
合作應該是互補性的,八大城市應個性鮮明,而非千人一面。那樣的合作只是規模上的壯大。如果各自都有拿手好戲,這樣的合作才是真正符合經濟現狀的合作。
記者:煙、威、青因地理位置等因素,不少人都愿拿這三個城市相比。您認為,這三個城市在半島城市群中應該如何發展?
黃少安:我認為三個城市首先應該做的還是相互學習,其次是吸精華除糟粕,最后是互相合作。這三大城市在經濟發展中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其中有地理位置的關系,也有傳統因素在里面。我覺得三個城市間的互相合作很關鍵。要想讓彼此在競爭中快速成長起來,競爭只能是良性的。惡性競爭只會兩敗俱傷。
煙臺、威海、青島三大城市間的互助合作很關鍵,要互相找準互補點。三大城市有各自的發展優勢,像青島的家電行業很牛,煙臺的汽車工業是優勢,威海的長處是制造業。
另外,三個城市不能總陷入三家的比較競爭中,應該將目光放長遠,開闊視野,將自己融入大經濟格局,不光要參照山東,還要參照環渤海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找準定位。
[人物素描]
黃少安和煙臺有點兒像。
黃少安是山東經濟界活躍的少壯派,有“平步青云,連跳三級”之說———沒當過助教就被聘為講師;沒讀過碩士就被錄取為博士生;沒做過副教授就被山東大學聘為教授,而且還被西北大學聘為博導。
黃少安最早研究農村經濟,后轉向現代西方產權經濟學,由此擴展到整個制度經濟學派,又切入到中國經濟學的創建,提出了一個以研究合作經濟學為主線的經濟學構想。1996年,他籌建了山東大學產權經濟研究所,率先開辟了“現代產權經濟學”這一研究生招生方向。
黃少安的頭銜一大串:山東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兼產權研究所所長、青年學科帶頭人、全國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學會理事、山東經濟學會副會長等。
對于經濟學界重量級人物,自然要嚴陣以待。記者查了一堆資料惡補,生怕在博導面前露怯。等見到黃教授,才知他是個平易近人的博導,沒有絲毫的架子。整個采訪很順利。黃教授健談,盡可能使話題通俗易懂,并能將其延伸。對于煙臺,黃教授稱為“天天在變”。他告訴記者,雖說每年都來煙臺,可煙臺的城建突飛猛進,城市規劃有特色,他對煙臺充滿信心。(記者張得玲 王曉丹)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