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昨在京舉行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花落兩家”
   
據新華社北京3月28日電28日在京舉行的2004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引人注目:自2000年首次設立以來,一年一度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首次出現空缺。
   作為我國科技的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必須在當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或者在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最高科技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獲獎者的獎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
   過去4年,我國已有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7位科學家先后獲得這一獎項。打破6年空缺打破國外壟斷據新華社北京3月28日電在連續空缺6年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8日“花落兩家”——“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和“耐高溫長壽命抗氧化陶瓷基復合材料應用技術”雙雙摘取2004年度技術發明獎的最高獎項。
   “耐高溫長壽命抗氧化陶瓷基復合材料應用技術”項目由西北工業大學張立同院士等主持完成。我國是繼法國和美國之后第三個掌握此技術的國家。
   由中南大學黃伯云院士等完成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涉及高性能炭/炭剎車材料的研究、開發及產業化。中南大學的科研人員打破了國外高技術封鎖,確保實現我國數百架進口大型干線飛機炭/炭剎車材料國產化和國家航空戰略安全,在國防上更具重要意義。
   
新聞背景為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我國設立了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5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獲獎者的獎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
   
新聞分析科技桂冠寧缺毋濫每年最多兩個人,每人獎金高達500萬……自2000年設立以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就始終引人關注,然而,在連續4年有人獲獎后,2004年這一獎項首次出現空缺,無疑讓許多人在心中打了個問號:這是怎么回事?中國科技真的“無人”了嗎?
   “這很正常。”科技部副部長程津培說。科技成果的產出雖然總的說是幾分耕耘、幾分收獲,但具體學科的收獲季節往往有早有晚。最高科技獎的獲得者一般都經過很多年的積累,有的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新的評審方式導致候選人數較多,從而導致票數分散也許是最高獎空缺的原因之一。
   眾口難調,也是原因之一。
   寧缺毋濫,嚴格遵守評獎程序和標準,充分尊重評委的意見———也有專家評價說,最高科技獎空缺也透露出這樣的信息。
   “最高獎空缺,并不是說候選人的能力、水平比以前有不足,也絕不意味著我國的科技進步比往年有所欠缺。”程津培表示,“恰恰相反,過去的一年,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正在加大。”新華社北京3月28日電黃伯云展示碳纖維原子照片張立同(中)和同事在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