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又一個涉嫌公共衛生安全問題的洋品牌“東窗事發”,遭到國內外媒體的“窮追猛打”,致使強生、肯德基等響當當的洋品牌在中國陷入了空前的信譽危機之中。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面對這些熱熱鬧鬧的新聞事件,中國的消費者以及專家學者表現出越來越理性的態度,其中一些人
還向記者表達了發自心底的期盼。
崇洋媚外的消費心理少一點
“印度官方令強生公司取消部分產品的‘嬰兒使用’標志,原因是其含有致癌成分液體石蠟油”,獲悉這一消息后,記者詢問了幾位家長,得知他們家都有強生產品。“生孩子時,我收到的賀禮就有兩套強生產品,印度‘通緝’的嬰兒油、洗發液、護膚液一個也不少。好在沒來得及用!”好友欣兒一臉慶幸。一位同事就比較慘,他半歲多的小女兒使用強生產品導致皮膚出現不良反應。
在中國,媽媽們通常首選強生品牌,認為它是國際名牌,質量肯定比國產的有保證,給孩子用著放心。現在,突然冒出“石蠟油問題”,不能不說是對愛子心切的她們的一記重創。3月25日,衛生部專門就強生事件正式發表通報稱“截至目前,科學研究尚未發現液體石蠟本身能夠致癌”。這一通報或許能夠暫時消除媽媽們的心理陰影,但是,消費者張女士認為,要消除大家崇洋媚外的消費心理決非一日之功。目前在中國,人們穿洋時裝、用洋化妝品等,已經成為人們時尚以及身份、地位的重要標志之一,而且越來越多的國產品牌開始喜歡用洋名來趕時髦了,并美其名曰“與國際接軌”。
國家法律法規健全一點
早在10年前,蘇丹紅就被我國食品添加劑衛生標準明令禁止使用,由于沒有相關的檢測標準,至于消費者所吃的食品中到底有沒有蘇丹紅不得而知。如果不是國外有人向蘇丹紅“發難”,中國的消費者將一直蒙在鼓里。
今年兩會期間,蘇丹紅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再次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許多代表委員說,食品安全人命關天,目前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不少,比如《食品衛生法》《產品質量法》等,但其相互之間體系不完善、內容不全面、職責不明晰,政出多門,不利于統一規范和有效管理。因此,出現“8個部門管不住一頭豬”的怪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我國的特殊國情是人口眾多,食品安全涉及到數以億計的消費者的生命和健康,代表委員熱切呼吁專門給食品安全立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陳君實建議對食品實施從田間到餐桌的過程化管理,以避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政府部門監管嚴格一點
不少消費者說,最近,洋品牌頻頻“出事”反映出政府監管存在著很多漏洞。我國的質檢、工商、衛生等行政管理部門長期習慣于對已經進入流通領域的產品進行抽查,全國各地、各級部門每年都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搞各種專項整治活動,應該說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國的產品抽查合格率也穩中有升。但是,假冒偽劣產品為何仍然層出不窮?部分消費者一致認為,主要是沒有把好產品的“源頭關”。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辦事處名譽顧問陳春明建議政府部門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對產品質量實行“溯源制”管理,即當一種商品在消費者手中發現問題后,一定要從消費者開始,通過溯源經營者、代理商、企業,一直追查到原材料的供應者及生產者,不漏掉任何環節,這樣才有利于分清責任,切實保障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此,政府部門應該制定出相應的法律法規,同時對整個生產、流通過程加大監管力度,不能像對待涉嫌使用蘇丹紅的違法企業一樣,只是簡單地罰款了事,一定要提高違法成本,讓企業承擔不起違法的惡果。
企業誠信多一點
在一系列洋品牌的“丑聞事件”中,人們看到,面對媒體和消費者鋪天蓋地的質疑,這些洋品牌無一例外地拿出了“危機公關”這一“殺手锏”,在幕后智囊團的精心操作下,他們或是保持沉默,實在逼急了,才像擠牙膏一樣一點一點地承認“失誤”,并將責任全部推給別人,仿佛他們也是不知情的受害者;或者立即發表語焉不詳的所謂“聲明”,讓消費者無法從中找到真實的答案和解決問題的誠意,不過是又一次領會到“洋太極拳”的厲害。
消費者石先生說,無論麻煩纏身的洋品牌如何表演,他們的形象都會在中國的消費者心目中大大折扣。因為,品牌意味著質量,品牌意味著信譽,品牌意味著消費者。但是在關鍵時刻,中國的消費者被無情地“涮”了。(新華社北京3月27日專電
記者楊步月、南辰)
LUCK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