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近日播發了《“公車祭母”釀禍街談巷議聚焦》一稿,寧夏固原十多輛公車參加一位縣級領導干部母親逝世三周年祭奠活動,其中一輛公車在返回途中翻車造成2死3傷。此事在素有“苦甲天下”之稱的寧夏西海固地區,成了人們街談巷議的焦點話題。但更需要引起我們關注的是當地領導干部背后的“熟人網
”和“熟人社會”,因為這可能會成為導致腐敗滋生并向縱深發展的深層動因。 費孝通先生將這種“熟人社會”總結為“差序格局”的模式,這種人際關系“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延續幾千年的儒家倫理將這種“差序”理念深深植根到中國人的心理和處世觀中,也從根本上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雖然今天整個社會的宗族勢力已經瓦解,但鄉土社會的差序理念卻在以“己”為中心的小圈子內被普遍實踐著。一種過渡性的人際關系模式———“熟人網”,就是轉型期鄉土社會的關系要素與市場經濟的利益要素相碰撞的產物。上司為表孝心而“祭母”,下屬“不約而同”地趕到,這種潛規則不僅僅是官場局內人士的心理默契,更重要的是它歷史悠久,以至于人們在利益算計與索求時成了約定俗成的行為選擇!笆烊松鐣币约坝纱水a生的潛規則將法律法規視同具文,這不但延緩了我國憲政的進程,也增加了改革與發展的阻力。評論說,有“公車祭母”,當然也少不了“公車賀婚”、“公車拜壽”、“公車送葬”等等現象。在這種種人情交易中,很容易隱藏著將非法的受賄、行賄合法化、人情化的傾向。為了尋找更安全的交易場合,更合理的交易借口,同時也為了尋找道德庇護,降低腐敗行為的心理成本,消釋公眾輿論的敏感度和批判力,在“熟人網”的掩飾下,行賄者以做朋友、送人情掩蓋其不當競爭、權錢交易的非法目的,而受賄者理所當然“盛情難卻”?上攵热豢梢愿銈三周年“祭母”,那么,一周年“祭母”、兩周年“祭母”,以及此后的“四周年”、“五周年”又怎么不可能發生呢?《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