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聯合國“石油換食品”計劃官員,他曾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工作了將近兩年。目睹聯合國官員瀆職之怪現狀,他立即層層遞交報告予以揭發。結局如何?最初,他面臨無人理睬的尷尬;最后,他擔負“告密”罪名丟掉飯碗。
而今,接近不惑之年的里恩·穆利克終于有機會向“石油換食品”調查組以及媒體公開這段
丑聞更深層的內幕。如果穆利克所言屬實,那么這將成為聯合國“遮黑學”的又一例證。
親歷者抖出舊聞新料
由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領導的獨立調查委員會3月29日公布第二份“石油換食品”腐敗案報告。而就在當天早晨,穆利克以親歷者身份向沃爾克詳細敘述了自己的驚人見聞。聯合國形象再次遭遇挑戰。
英國《每日電訊報》4月3日刊發了對穆利克的采訪,層層抖出這段舊聞的新料。
穆利克現年39歲,是一名巴基斯坦裔美國人,說話輕聲輕語。作為數據處理專家,他2000年10月受命作為聯合國官員前往伊拉克工作。
一到巴格達,穆利克幾乎就被眼前景象驚呆:聯合國駐當地機構已受到薩達姆政權嚴重腐蝕;“石油換食品”計劃進展實況無人問津;這一號稱全球最大人道主義援助計劃的受益人不是飽受經濟制裁之苦的伊拉克民眾,反倒是擴充軍備的伊前政權軍隊。
一再檢舉卻無人理睬
憑借計算機專家的身份,穆利克有權進入當地聯合國機構的數據庫查看。起初,他發覺數據庫管理不善,十分混亂。日后,他開始明白,沒人愿意改變這種混亂狀態。
更嚴重的是,薩達姆政權已完全滲透進當地的聯合國機構。聯合國原本答應薩達姆,打算雇傭數百名伊拉克人來減緩當地的失業壓力,但在落實計劃時,由于缺乏有效機制防范滲透,以致于不少接觸敏感信息的職位落入薩達姆追隨者之手。據穆利克所說,他立即把這一情況向聯合國駐伊拉克機構的負責人進行匯報、發出警告。
穆利克舉例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當地機構當時負責調查經濟制裁對伊拉克兒童造成的影響,但50萬名兒童因此而死亡的數字未免言過其實。“每個孩子因經濟制裁而死都是一場悲劇,但這并不能成為夸大數字的借口。”
在展示給《每日電訊報》的一份報告中,穆利克向上司寫道,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當地的數據庫已“為一些與(當時的)伊拉克外交部有直接聯系的人所掌控”,“一名副總理的女兒和親友密切監控著一切與數據有關的活動”。
結果,兩年內,穆利克的警告不斷升級,而他的上司要么充耳不聞,要么一概回絕。更離譜的是,伊拉克官員曾向穆利克示意,停止檢舉就“要什么有什么”。
“打黑”打掉了自己飯碗
穆利克原本以為,他在伊拉克的見聞已夠糟糕,但返回總部之后才發現,還有更糟的等著他。夾著厚厚的報告和證據,穆利克2002年8月飛回紐約聯合國總部的第一件事就是繼續上告。
他首先接洽了“頂頭上司”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特別委員會,同時致信聯合國秘書處內部監督辦公室副秘書長、總監察長迪利普·奈爾。
直至2002年12月,穆利克終于得到聯合國的書面答復:他的聘用合同不再續簽,原因是聯合國駐伊拉克官員聲稱從未接到過他的報告。穆利克拿出了35份證據,但依舊未能保住飯碗。作者:孫浩(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3月底,獨立調查組在第二份報告中宣布,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伊拉克“石油換食品”計劃實施過程中沒有任何腐敗行為。
然而,不可否認,聯合國形象已進一步大跌,安南這個當家人又一次大丟顏面。安南的第二任期遭遇了一連串丑聞打擊:先是“石油換食品”計劃腐敗丑聞,繼而是前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涉嫌性騷擾案,再者是聯合國駐剛果(金)等國維和部隊士兵性虐待,新近又被曝光聯合國選舉援助司存在性騷擾和濫用公款等惡行。堅決拒絕辭職的安南步履維艱。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