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籽的曇花 ———追憶我的老師趙培桴徐培范
在我的印象中,趙培桴老師總愛戴一頂鴨舌帽,冬天時圍一條圍巾,就那樣很瀟灑地圍在脖子上。他的兩個嘴角微微向上翹著,總像在微笑。而他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機會難得。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四方文化館的群眾文化
活動,搞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尤其是美術活動:什么展覽、講座、寫生……幾乎天天有。每次活動結束時,趙老師總愛說:下一次是××講座××展覽,機會難得,望大家不要錯過。久而久之,我們幾個小字輩的就在背后學著趙老師的口氣說上幾句:機會難得。現在回想起來,“機會難得”這4個字決不是敷衍之辭,更不是現在那些不著邊際胡吹海侃的廣告詞。在那文藝封閉的歲月里,就是北京也沉寂得很,更不用說我們青島了。偌大的山東沒有一所藝術大學,青島寥寥幾個高等學府竟沒有一個開設藝術系的。不用說國子號的美術展覽,就連省一級的展覽都很少在青島展出。現在五六十歲以上愛好繪畫的青島人,應該記得1962年轟動一時的“臺西畫展”,展期不到結束時,就被迫關閉了。后來歷次政治運動中,策劃展覽者和參展者多次被批斗。其實展出的作品在今天看來太平常了,只是臺西區(即今日的西鎮一帶)幾位青島繪畫者,從畫報或畫冊上了解到現代派繪畫的某些形式,仿照他們的畫法,創作出了自己的作品,便被視為大逆不道。在這種背景下,四方文化館趙老師主持下的每一次美術活動,在當時看來都是彌足珍貴。 四方文化館的美術展覽會一年不知舉辦多少次,雖說規模不大,但內容卻很充實,目的也很明確———同仁之間觀摩學習,或激勵后進檢閱前段成就。展覽的形式倒是很簡陋,展廳就設在文化館的一樓進門在大房間里,規模稍大的就借用職工夜校的教室,或四方工人俱樂部的游藝室,幾十個畫框一掛,展出就開始了。不像現在,一搞展覽必須領導、名人剪彩。當年的每個展覽從策劃到布展后的討論都離不開趙老師,事無巨細,有時趙老師還得看守展廳。像張朋、梁天柱等在今天畫壇上卓有成績的諸先生的個人畫展時常舉行,就連我們這些剛起步的中學生的習作也時有展出。我記得1962年夏天,中學美術教師嶗山寫生的匯報展上,自己的作品也有幸登上展廳。因規模較大,展出的地點選在四方工人俱樂部的游藝室。自己的作品是第一次公開展出,我站在那幅畫前久久不能離開,想到初始自己靦腆不好意思拿出自己的作品。趙老師并不因為我是中學還沒有畢業的孩子就忽視我,而是像對成年人那樣嚴肅地說:展出是你學習成績的一次亮相,讓大家給你提出意見有什么不好?每次展覽會都預備一本意見簿,展覽結束后,趙老師總是認真地檢查意見簿上的條條意見。
四方文化館還不定期舉辦美術學習班,王名實回憶起他當年參加色彩講習班的情景時,感慨萬千。沒有現成的教材,趙老師就自編教材,親自動手制作色彩表。那本油印的色彩教材,王名實一直保存了好多年。當時招收的學員大部分是四方機車車輛廠、發電廠、國棉廠的工人,他們大都是廠里的宣傳骨干。當時的王名實還是個學生,趙老師看了他的水彩畫后說,現在正在辦班,對你很適合,來上吧。不需要任何手續,更不需要錢。
在為四方區的文化事業建設中,趙老師可謂殫精竭慮,他所作出的功績實在讓人佩服。他不僅為四方區還為青島市,乃至全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美術人才。最具說服力的是四方文化館雕塑小組所創下的業績。1977年在趙老師大力支持下,以于家驤老師為首的四方文化館雕塑小組成立了。并邀請了雕塑前輩李柯民老師為顧問。小組里總共七八個人,大都是年輕人。成立不到兩年便代表青島市參加了首屆山東城雕展,接下來又經山東省選拔推薦參加了全國首屆城雕展,在展覽會上有4件作品獲獎。小組成員有不少走上了雕塑專業道路,為青島市、為全國的雕塑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文化建設是一項緩慢繁瑣而又艱巨的工作,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播種,到本世紀方看到收獲和喜悅,然而還不是全部,我們的播種人卻撒手人寰。
為了寫這篇文章,近日我與趙民生又造訪了趙老師的家。上次去是上個世紀60年代初,轉眼40年了。還是那所小樓,他們家仍然只是朝北的那一間,過道上擺滿了做飯用的壇壇罐罐,從中穿行就像走在林中的小路,稍不小心便會被“樹枝”勾住衣服。室內家具的擺放幾乎還是40年前的老樣子。只是增添了一個小冰箱和一架立式鋼琴。使原本狹窄的小房間,顯得更擁擠了。小冰箱塞在床前,還擔當床頭柜的任務。鋼琴似乎多年沒彈了,上面擺滿了東西,其中有趙老師的一張黑白大照片,那樣慈祥地注視著房內的一切。趙師母(她一再強調不讓我們這樣稱呼她,要么叫“大姨”,臨分手時,干脆要我們稱她“老大姐”)見了我們非常激動,在訪談的兩個小時內,幾乎全是她一人在談,談趙老師,談他們的家庭,更多的是談她的身世。有兩次我鼻子發酸,差點涌出淚水。她指著墻上的一幅水彩寫生說:這是您趙老師給我留下的惟一的一幅作品。畫幅有對開大小,畫的是曇花。她指著我旁邊說:就是這一棵曇花。我這才發現,在我旁邊的桌子上,擺放了一盆直頂天花板的亭亭玉立的曇花。為什么一進門我沒有發現這個“龐然大物”?可能它與靠放在四周墻壁的老家具融在一起了,加上室內光線暗淡。這棵曇花是上個世紀60年代初種下的,4年后開了第一朵花,然而這朵曇花并沒一現即結束它的生命,而是結出一個鮮紅色的元寶形的果實。趙師母講述到這兒的時候,臉上閃現出這次談話的惟一一次喜悅的光彩。
“你們趙老師是不愛說話的人,不逼急了他是不會和你說的。”趙師母沉郁的聲調,緩緩地訴說著。一次下雨他上班去,已經走到車站了他又返回來,一進家門便倒在了床上。原來前些日子在單位登高寫宣傳標語牌時,滑輪繩子松了,吊籠摔到了地上,吊籠里的他也被顛了出來,摔傷了腰,他卻一直瞞著趙師母。這回,陰天下雨,腰痛得忍受不了,才躺在床上。
在談話過程中,趙師母一直重復說:“你們趙老師是個可憐的人啊!”我不知道應該怎樣去理解這句話,如果單從表面看,確實是這樣,房子住的還是那么一丁點,將老伴一人孤零零地拋在了世上,伴隨著她的只是墻上掛著的他僅存的一幅作品。但從另一角度看,似乎又不是這樣,在他的遺像前,擺放著他心愛的學生郭連訓特意從俄羅斯帶回來的工藝品。有一年,他另一個學生隋建國從北京來青島開會,會議結束后都夜間11點了,自個的家不回,也要先來探望他。就在這一次的采訪中,他的另一個學生張鴻寶(濟南市美協主席)從濟南打來電話說:千萬不能忘記趙老師,我今天取得的成績有趙老師的一份。他得到了這么一些好學生的愛戴,你能說他可憐嗎?就在這次訪問中,趙師母還說他到臨終之前的幾天里,在病榻上幾乎說了一生的話,他對趙師母說:“我死在你的前面,我是幸福的啊!”
在趙老師臨終的那天傍晚,守護在他身旁多日的趙師母被親戚勸說回家休息一晚。當她累得連衣服都顧不上脫趴在床上睡過去時,朦朧中聽到趙老師在樓下呼喚的聲音,起初叫的是女兒的名字,后來就是趙師母的名字了。她驚醒過來,趕快跑到樓梯的窗口,向窗外的街道望去,街道上空無一人。后來一想,不對。趕緊給醫院打電話,值班護士回話時還說沒有事,你在家好好休息吧。電話還沒打完,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書。趙師母拿起了早已備好的衣服,趕到了醫院,那是2000年8月10日的晚上,就在那天晚上趙老師在他的老伴的守護中走完了他82年的人生路程。
告別時,我回首又看到了那棵亭亭玉立的曇花,我想到那棵鮮紅的元寶形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