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日下午,海口市殯儀館火化間的送尸車旁,海口景山學校高一(6)班的全體同學靜聽著火化工人講解一具遺體是如何火化而成為一堆青灰的。送尸車在火化師傅的操作下左右移動,同學們的神情漸漸凝重起來。原來這是該班主題班會活動——“關愛生命、健康成長、遵紀守法、爭做新‘三好’”的一部分。(4月2日南京日報、
南京晨報)
這樣的生命教育不但筆者是頭一次聽說,相信絕大多數人也都聞所未聞。所以爭議自然是難免。既有家長說,學校組織學生到殯儀館參觀很容易給學生心靈上留下恐懼的陰影,對孩子以后成長不利。也有家長認為這種教育孩子的活動,很有創造性,也很有道理。
同樣作為一名教師,筆者比較傾向與后者,畢竟生與死本身就是無法回避的,既然無法回避,那么讓孩子知道生命的珍貴,何錯之有?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生命挫折的年代,尤其是對于那些無法肯定自我生命價值及意義的人而言。他們常會覺得生活無聊、內心空虛,找不到人生的重心及希望,尤其是在面對生活中的高社會道德價值或經濟壓力時。而這樣的情況在高中生中同樣存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的自殺率逐年上升,其中青少年占有相當比例。有資料表明,其中高中生的自殺率近年來呈上升趨勢。
“生命只有一次,請青少年們珍重再珍重!”,似乎這句話對活著的人而言,永遠只是乞求,那是因為青少年們并不認為死會降臨在每個人的身上,沒有認清死亡的真相,不知道該用積極正確的態度面對最重要的人生課題,并珍惜活著的每一刻,積極學習。
近幾年來我們的教育界一直在倡導生命教育,讓學生學會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然而要知道這樣的生命教育并不是平地起高樓,更不是趙括的紙上談兵,只有真正的讓學生體會到生命存在的價值,學生才會真正珍惜生命,去創造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參觀殯儀館,甚至去了解一具遺體是如何火化而成為一堆青灰的,這并不無知,也不可怕,因為這本是一件抱著“關愛生命、健康成長”為主題的活動。
當筆者看著學生“屏住呼吸、瞪大眼睛,靜聽講解”的神態,在看看一些家長焦急不安的神情,不禁啞然。難道說連孩子都能坦然面對死亡,而家長卻做不到嗎?愛因斯坦曾說過:人能感受到最美好的事物是生命的奧妙,亦即人們因確定有死亡而選擇生命。我們感受到自己對生命的渴望與熱情,此種愉悅充實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天。渴望與熱情之情永遠是我們的良師。希望我們的生命教育真正能化繭成蝶!(蔣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