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8日專電(陳亮)日前,奧克斯集團正式宣布退出汽車業。而就在一年多之前,奧克斯曾高調與沈陽農機集團簽署協議,出資4000萬元收購沈陽雙馬汽車有限公司95%股權,并稱將在5年內融資80億元,打造年產45萬輛規模的汽車產業。號稱哪兒有利潤就往哪兒鉆的奧克斯,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在汽車業就搞了個"一進一
出",究竟是行業步入深秋,還是民營企業"玩不轉"這種資金密集型產業知難而退?
候鳥知秋?
在2003年汽車產業最紅火的時候,美的集團、奧克斯集團、波導集團、重慶力帆等眾多民營企業,都被吸引到這個當時利潤豐厚的行業中。但從去年開始,幾乎所有宣布進入汽車行業的民營企業,都忙不迭地從這一行業中退出。2004年9月,曾打算和南汽集團合作生產轎車的波導集團宣布撤資,隨后夏新電子有限公司也決定撤出對汽車行業的投資。
奧克斯集團日前向記者表示,奧克斯進軍汽車業就是沖著轎車來的,但由于宏觀環境以及國家的調控政策,讓奧克斯覺得申請到轎車的牌照是不太可能的,才最后選擇了撤出。
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奧克斯集團的這番表態未必是心里話。畢竟,在未獲得手機生產牌照之前,奧克斯也曾苦苦等待了多年,最終"媳婦熬成婆"。而且,當初奧克斯為了引起社會對手機壟斷生產的關注,甚至將有關政府部門告上法庭。民營企業由于機制靈活,就像候鳥一樣,往往是哪兒"暖和"就往哪兒飛,哪兒要"降溫"就最先撤離。因此,令奧克斯退出的,可能更多的是基于對行業前景及利潤率方面的考慮。
值得注意的是,奧克斯集團素有"價格殺手"之稱,連它都對汽車行業望而卻步,難道汽車行業目前的利潤率真的不足以支撐企業生存了?
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奧克斯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抱著在汽車產業撈一把的心態。但是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不得不知難而退。
"奧克斯退出汽車產業在我預料之中。"吉利集團總裁徐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認為奧克斯的選擇十分明智。徐剛稱,"汽車是人才、資本、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不論是政策壁壘還是市場壁壘,都是目前其他企業進入汽車業所要面臨的困難。"
有專家分析,對于汽車這個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民企想分一杯羹的難度正在加大。目前國內汽車業的大市場使全世界的汽車巨頭都涌進來,國內新進入汽車行業的企業缺乏成長時間,將無法與對手較量。
寒意陣陣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4年全國共生產轎車226.14萬輛,比上年增長10.2%。但從去年下半年起,由于市場逐漸飽和,產銷開始持續下降。
國家統計局日前稱,今年1-2月全國累計生產轎車32.93萬輛,比上年同期又下降1.5%。1-2月汽車制造業利潤同比下降了61.5%,其中整車利潤下降78.4%,虧損面達50%以上。34家主要汽車企業中,10家利潤下降,13家虧損,利潤增長的僅11家。而且,受鋼材價格上漲、匯率和整車價格下降等因素影響,汽車行業的經營將面臨更多的困難。
至于近期國際油價的不斷上漲,也將令更多的購車者持幣觀望。長江證券研究所姜雪晴認為,高油價將間接作用于汽車生產的上游行業,如橡膠等行業原材料及能源價格的上漲,引發汽車行業成本提高。此外,高油價引發汽油價格上漲,在短期內將對汽車消費帶來負面影響,一些對油價變化敏感的汽車消費者將會推遲消費,而抑制汽車消費將影響汽車銷量,進而影響到汽車行業的盈利水平。
"我們對汽車行業的評級早就降為了'中性'。"國內某知名券商研究所的人士日前向記者透露。該人士表示,去年整個汽車行業的銷售利潤率不到7%,預計今年還將至少下降1個百分點。
此前,新鴻基金融集團的有關人士也表示,由于供過于求仍然嚴重,今年上半年內地汽車銷售并不樂觀,目前維持中國汽車股的"減持"評級。
不過,花旗美邦則認為,內地汽車業已見轉機,汽車銷量將逐漸穩定,價格下調的空間也很有限。
盡管中國目前的汽車市場仍需面對增速放緩產能過剩的現狀,但不少汽車業內人士均表示,2004年汽車業的增長減緩是高速發展之后的正常回調。
長安汽車董事長尹家緒預測,在今后一段時間,或許是15-20年的時間里,仍然是中國汽車業的持續發展時期,平均還會有超過2位數的增長率。尹家緒認為,汽車企業集中度會越來越高,廠家之間的差距將拉大,有的利潤增加,有的利潤下降。
今年仍是調整期
國家信息中心發展研究部副主任張宇賢表示,2004年和2005年都是中國汽車市場的調整期,甚至可能會持續到2006年上半年。張宇賢指出,對市場調整不必悲觀,因為橫向來看中國的市場發展還是很快,而國際市場基本停滯。不過,目前產品競爭的主體由低檔產品進入中高檔產品,競爭將愈加激烈,而汽車行業的利潤率將被進一步壓縮,乃至利潤平均化。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教授認為,鋼材價格上漲、匯率和整車價格下降等因素對企業利潤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最根本的還是中國汽車行業管理水平過低,對成本的控制能力不夠造成的。賈新光教授介紹,材料漲價、匯率等因素,在國外汽車行業都是很正常的,不能成為利潤下降的原因。他表示,2004年中國汽車市場增速達到了15%,這在國際上絕對可以視為高增速了,在這種情況下仍然虧損,則是我國企業粗放式管理不講究成本控制造成的。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王小廣向記者表示,今后企業和區域的汽車增長將會繼續分化,國內汽車企業"三大"的壟斷地位在進一步動搖,中國汽車工業的企業和區域增長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汽車行業中,具有行政壟斷性的中國汽車工業的"三大"市場壟斷地位在大為削弱,相反一些第二梯隊如長安汽車、北汽集團、安徽奇瑞等第二集團軍正在加速崛起。另外,企業機制的相對靈活,歷史包袱較輕,創新能力較強等,均將促進它們加速成長,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大贏家。
江淮汽車集團董事長左延安表示,行業適度的回調對于強勢企業是個機會,可以利用反周期理論做大做強。他解釋說,行業高潮時資源緊張價格昂貴,因此聰明的企業在行業高潮時可以適當壓縮生產規模。而在低谷期,則以比較低的價格獲得生產要素,并收購一些小企業,以迅速擴張,為下一次行業高潮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