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經海關總署與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商務部、稅務總局和外匯管理局等國家六部委聯合審核,海關總署正式函復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青島“區港聯動”試點方案
》。至此,青島保稅區“區港聯動”工作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自由港區落子鐮灣河畔
   海關總署批準的青島保稅區與港區聯動試點區域定名為“青島保稅物流園”。物流園區位于青島前灣港區東側,全部為填海造地。其范圍東起鐮灣河,南連碼頭作業區,西到疏港主干道,北至前灣港路。面積為1平方公里。
   園區內規劃為集裝箱中轉區、國際配送區、國際商務與商品展示區、查驗區4個功能區,具有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貿易功能。
   國際中轉:對國際、國內貨物進行分拆、集拼后,轉運至境內外其他目的港。
   國際配送:對進口貨物進行分揀、分配或進行簡單的臨港增值加工后向國內外銷售。
   國際采購:對采購的國內貨物和進口貨物進行綜合處理和簡單的臨港增值加工后,向國內外銷售。
   國際轉口貿易:國際貨物在區內存儲后,不經加工即轉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按照國務院關于“區港聯動”的批復要求,園區享受保稅區相關政策,在進出口稅收方面實行出口加工區的相關政策,即國內貨物進入園區視同出口,實行退稅;園區貨物內銷視同進口,按實際狀態征稅;區內貨物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
   物流園區正式啟動后,將充分發揮保稅區的政策優勢和港區的區位優勢,重點引進國際知名航運企業、跨國采購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企業,重點發展倉儲、物流產業。
   海關監管的特殊區域
   為滿足企業對貨物快速流通和海關有效監管的要求,青島保稅區借鑒國外先進自由貿易區港模式,圍繞暢通物流業務、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通關效率三個重點,創造性設計了一套完整的合乎我國現行法規與制度的“區港聯動”試點方案。海關將通過區域化、網絡化、電子化的通關模式,在全封閉的監管條件下,建立區域化的“大賬冊”管理格局,最大限度地簡化通關手續。
   “一線放開,二線管住”。進出物流園區的貨物采用“報關與電子備案相結合”的申報制度。海關對進出物流園區“一線”貨物采取電子備案模式監管,對“二線”貨物采用正常報關管理,海關在園區與區外卡口設立“非貿”通道,供園區工作人員和園區企業自用物資進出。
   園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園區與區外、港區之間,分別設置符合海關監管要求,不間斷全封閉式永久性圍墻的隔離設施和區港直通卡口、貨車(包括貨物)通道卡口、客車及人員通道卡口,同時在相應位置加裝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和報警設備。進出園區的人員、運輸工具、貨物,必須從海關規定的卡口進出,并接受海關監管。
   園區建設統一的涵蓋保稅物流園區和配套碼頭區的信息平臺,與海關的物流平臺對接,并與各口岸執法單位和關聯單位實現聯網。海關以物流平臺為核心,以信息平臺為基礎和紐帶,全面整合園區物流數據,代替傳統的艙單信息成為貨物通關的基礎信息。貨物進出物流園區和在物流園區內進行轉移、交付等應在信息平臺上進行操作,使海關處于信息監控中心地位,實現對全區物流的全方位、全過程監管。
   按照區域化監管的概念,在信息平臺上構建“統分結合”的電子賬冊管理體系:一方面,建立以園區為單位的電子賬冊系統,即依據兩線卡口實際物流數據,實時監控進出園區的物流量和貨物存量,監控園區整體物流運作;另一方面,建立園區物流企業的電子賬冊,所有企業均需在電子賬冊上生成相應數據,為海關監管提供基礎信息,而無需辦理審批或備案手續。用最少的資源投入,全面掌握園區整體物流,并隨時監控各個物流企業的運作情況。
   海關在園區與區外卡口進出通道兩側,分別設立集中查驗貨物堆存場地和室內查驗倉庫,負責對出、入區貨物的查驗。設立“非侵入式”查驗設備。海關實現24小時值守。
   為便于海關實施風險管理,規范物流作業,統一信息流轉模式,園區內企業的物流業務由專業物流公司運作。在提取、發送、運載和轉移貨物時,海關通過實施信息及實體監控等形式,對相關作業進行監督。
   保稅區發展的必然選擇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借鑒國外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慣例和成功經驗,在沿海臨港地區相繼設立了15個保稅區。經過十多年的開發與建設,保稅區取得了明顯的成績,成為寸土寸金的開放最前沿。但是,自我國加入WTO后,隨著貿易關稅降低、貿易權逐步放開、進口配額取消等措施的實施,保稅區原有的政策優勢逐漸削弱,功能逐步弱化。為了增強國際競爭力,國家決定對保稅區進行新一輪改革:保稅區與港口聯動,向“自由貿易區”轉型,向“自由港”過渡。
   “區港聯動”是發展自由貿易區的國際通行模式,是設立自由貿易區的雛形。這一模式,是將保稅區和港區的優勢集中在一起,實施海關的統一監管,優化保稅區與港口的物流流程,使保稅區和港口在地域、功能和運作等方面做到有機結合,促進保稅區和港口優勢互補、功能結合、共同發展。
   實行保稅區“區港聯動”改革的目的,是在繼續發揮保稅區現有政策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臨近港口貨物集散便利的交通優勢,簡化海關手續,加快物流速度,降低商務成本,提高監管效能,吸引倉儲物流企業投資,促進保稅區向倉儲物流專業化方向發展。通過保稅區政策與港口功能的聯動,實現港口和自由貿易區之間的“無縫對接”,體現自由港的作用。
   我國第一個“區港聯動”試點已于2004年4月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正式啟動,規劃面積1.03平方公里。2004年8月16日,國務院進一步擴大保稅區與區港聯動試點范圍,同意青島、寧波、大連、張家港、廈門、深圳、天津港等保稅區與其臨近港區開展聯動試點。至此全國規劃的區港聯動試點區域已達9.17平方公里,由此拉開了保稅區向國際自由貿易區轉型的序幕。
   提升青島核心競爭力的契機
   青島保稅區是山東及沿黃九省區惟一的保稅區,是新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沿黃九省區的出海門戶。實施“區港聯動”,將進一步開辟保稅區的發展空間,提升青島的核心競爭力,帶動山東及沿黃地區的經濟發展。
   山東與日韓產業關聯度高、互補性強,有巨大的經濟合作空間。山東省外貿出口量的40%以上、利用外資的37%以上來自日韓,并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實施“區港聯動”,將大大降低制造業的物流成本,加快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在與日韓經濟競爭與合作中搶得先機。
   實施“區港聯動”,將有力地加強青島保稅區對青島港口的支撐作用,促使青島港在東北亞地區港口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扭轉我國北方國際集裝箱中轉業務流失的局面。預計到2008年,青島港國際集裝箱中轉業務占青島港集裝箱吞吐量的比重,將由2003年的7%上升到20%,實現年集裝箱吞吐量1000萬標箱的目標,建成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真正確立東北亞地區重要國際中轉樞紐港地位。
   實施“區港聯動”,可以優化國際物流運作流程,簡化通關手續、加快物流速度,大大降低全省制造業的物流成本,加快承接日韓產業轉移和建設山東半島制造業基地的步伐。同時,使環渤海地區充分發揮獨特的區位優勢,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增強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我國外貿出口。
   實現區港聯動,推進區港一體化,將會奠定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堅實基礎。實現向自由貿易區轉型,既是半島制造業基地的需要,也是建設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的需要。程光羅青
   
西海岸行進中的影像興旺的海西灣
   這是中船重工海西灣造修船基地的俯瞰圖。
   因中船重工大型造修船基地的興建而成名的海西灣,其實是薛家島東端北面膠州灣口一帶與前灣相鄰的又一個灣中灣,造修船基地所在的灣中岬角,將其一分為二,左右兩側分別是當地人俗稱的薛家島灣和小岔灣,由這兩個小灣構成的海西灣,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完成了戰略性的搬遷任務后,中船重工海西灣造修船基地一邊進行大型船塢的建造,一邊展開修船業務,整個基地日益繁忙。而隨著基地的興旺,以此為核心的造修船產業鏈也如影隨形地加速構建。日前,中船重工武漢重工鑄鍛公司船用大型柴油機曲軸項目又在毗鄰基地的小岔灣海岸隆重奠基。這一項目的落地,不僅將使這里成為我國船舶動力核心部件———船用大型柴油機曲軸的研發和生產基地,使這類關鍵部件受制于人的狀況得到根本扭轉,同時,標志著系列大型船用研發和配套生產基地,由此將加速在小岔灣一帶形成。攝影/撰文傅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