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系列鼓勵全民參與植樹造林和穩定林權政策的出臺和完善,膠州市涌現出一大批承包造林大戶,他們的出現,代表著市場經濟體制下一種新的營林機制的形成———大戶播綠膠州荒山禿嶺 綠色風景線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膠州大地上綠意閃爍。杜
村千畝荒嶺、九龍山、營海鎮大趙家嶺……在造林大戶的指揮下,挖掘機伸展著巨大的手臂,正在進行挖穴作業。截至目前,膠州的林業大戶已發展到100多個,主體形式已由過去的家庭農戶發展到現在的聯戶經營、公司、股份制、域外開發、境外投資等多種形式。膠州市林業局局長林洪高興地說:“膠州市今年計劃造林25000畝,僅林業大戶就能完成造林任務的1/5,他們為膠州的林業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國家實行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后,今年膠州的植樹造林任務全部安排在“四荒”地帶。如果把造林任務交給村集體,必然會帶來投資主體不明確、管理不善的問題。但如果單靠農民分散經營,必然會受到資金、機械、勞力的制約。膠州市從實際出發,在政策上鼓勵、扶持,積極吸引市內外、省內外乃至國內外的林業大戶進行“四荒”開發,先后吸引了100多個市內外乃至國內外的林業大戶。林業大戶成為膠州市今年林業建設中的生力軍。
今年春天,對于高勇來說,顯得格外忙碌,一會兒打電話聯系樹苗,一會兒打電話聯系挖掘機。有時忙得連飯也顧不得吃,因為他承包了杜村鎮花二埠村600多畝的荒嶺地,投資了50多萬元。在杜村鎮,像高勇這樣的承包大戶還有很多,這些大戶使得杜村鎮在原有基礎上,平均每村每年增收2萬多元,同時鎮上的生態環境還得到大大改善,可謂一舉兩得。
站在九龍山上放眼四望,只見逶迤起伏的山嶺上已是滿目新綠,原來的不毛之地已經種滿了冬棗、柿樹、板栗、桃樹等經濟林木,一間間新蓋的瓦房掩映在綠樹叢中。
為改善九龍山一帶的生態環境,變“廢”為“寶”,2001年起,膠州市以九龍山下的柏果樹村為中心,規劃建設了林果綜合開發示范園。去年一年,園區優美的環境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先后吸引了12家域外大戶前來投資搞開發,共承包出2000畝山嶺地,總投資200多萬元種植了冬棗、板栗、柿樹等優質林果,大戶們還在各自承包的山嶺地上蓋起了護林房,直接搬遷到山上搞開發,誓把“荒山”變“金山”。
更令人驚喜的是,膠州市的荒山禿嶺上還出現了外國友人的身影。在營海鎮王家灘的荒山上,一群人正圍在一起熱烈討論著,走近一瞧,是講著一口流利韓語的中國翻譯正在對韓國友人的話進行現場翻譯,原來他們正在規劃,準備在這兒進行經濟林建設。據介紹,膠州今年相繼引進外國大戶10余家,一般采取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進行林業開發。
大戶租賃、承包、返租倒包荒山禿嶺植樹造林,也得到了各鎮村民的積極響應,他們說:過去,我們在那些荒嶺上種糧,一年下來,出的力不少,但收成卻不好,現在,荒嶺被大戶承包了,我們每年都有了固定的收入,生活也比以前穩定了。梁學勇趙法文法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