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決心和鐵腕已經不容置疑。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這樣的“重話”放在房價問題上前所未有。那么,當前阻礙好政策惠及于民的因素有哪些呢?
【中華工商時報】打擊投機應當“精確制導”
加息對投機買房者的影響甚微。道理很簡單,有能力投機的人一般都資金充裕,往往采用高首付的短期貸款,因而利率上調所造成的損失和轉手賣房所得利潤相差很大。但對普通購房者來說,這卻是個不小的沖擊。因此,建議打擊房地產投機要精確制導。應該通過個人信用系統的建立,用不同的房貸利率及首付款成數,區別對待買房自住的人,并且應當對買好幾套房子的人收取重稅。
【經濟參考報】關鍵在增加供給
讓房價正常起來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大量增加房屋尤其是中低檔房屋的供給。因為對真的熱切希望改善自己居住環境的購房者來說,抑制需求的措施并不能抑制住他們購房的熱情,他們只能相應地壓縮其他的消費,以圓自己的住房夢。面對如此龐大、又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提高一點利息,征一點稅,也許短時期內這些抑制措施會起作用,但是難以持久。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需求不能強行壓制,但也不能完全聽任房價繼續狂漲,因此讓房價回歸正常,只能增加供給。
【光明日報】還有多少優惠可以等待
增加住房供給,說說容易做到很難。真正可行的辦法是在有限的供給中,調整結構、增加經濟適用房和適合市民居住的小戶型住宅的供應。但是現實的狀況并不樂觀,去年,全國經濟適用房投資同比出現負增長,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6.1%下降到4.6%,有的地區甚至停止了經濟適用房的建設。地方政府不愿意建設經濟適用房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建設經濟適用房,土地基本要無償劃撥,各種費用也要減免,還要拿出錢來補貼,這就意味著地方政府一年要減少幾億元的財政收入。
【中國改革報】經濟適用房投資為什么淪陷
經濟適用房投資比重一直處于減少趨勢,這折射出政府監管職責缺位。因此要給房市敗火,還要地方政府從規范、調整房地產產品結構入手,既要在量上保證中、低檔住宅的供應,還要使經濟適用房成為整個房地產市場的主打產品。而對于過多消耗土地和資源的高檔商品房、別墅等項目要限制,以保證有限的土地資源優先滿足經濟適用住房的建設需求。
【檢察日報】經濟適用房怎樣惠及群眾
經濟適用房的現狀可以用“雁過拔毛”來形容,由于經濟適用房用地沒有實行拍賣,因此會出現個別政府部門“拔毛”的現象,而開發商除了掌握著大量的補貼資金,又能鉆售價監管不到位、不完善的空子,從買房者身上大賺一筆。另外,高收入者則利用經濟適用房的價格優勢,通過房產投資賺取更大的利益。這樣的層層拔毛之后,留給低收入者的福利已經所剩無幾。報紙認為,政府應該減少經濟適用房兌現的中間環節,讓低收入者直接受益。
【中國青年報】一些地方政府的愛昧
“對住房價格上漲過快、控制措施不力,造成當地房地產市場大起大落,影響經濟穩定運行和社會發展的地區,要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國務院在3月底下達的《關于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中這樣表述。
行政調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效,這是個值得懷疑的命題。筆者以為,房價問題反映了地方與中央政府的財政博弈。
在分稅制的財政背景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有形之手是如何在房地產市場中“翻云覆雨”的。新華社3月16日曾經發過題為《“有形之手”豈能如此“操盤”》的評論:一家房地產公司的老板報料,某些城市房地產價格的過快增長是政府“操盤”的結果。因為賣地越多,政府“手頭”越活;價格越高,收益越多。有個別城市為了抬高出讓土地的價格,甚至特意請人當“托兒”,與外地投標企業競價。
一些地方政府和中央的目標函數并不總是一致。在好多地方,財政收入和政府的土地收入幾乎相當,提高土地價格,地方的財政收入自然也可以水漲船高。此外,房價上漲下的房地產業是經濟增長的一部分,對GDP增長的拉動巨大,這是政府官員政績方面的動力。
而中央政府呢,“讓百姓安居樂業是中國政府一以貫之的主張和行動方向,無論是以前的福利分房,還是到如今的要求加緊建設經濟適用房、安居房,都是圍繞一個目標:讓百姓能擁有一片自己的天地。”也就是說,它更期待的是一個和諧的房地產市場和一個和諧的社會。一些地方政府無視中央的有關規定和宏觀調控措施,按照自身的短期利益去規劃房地產市場。這樣的結果,不僅使廣大群眾的利益受損,也使整個房地產市場面臨崩盤的危險。
對房價的變化,中央政府當然不會坐視不管,但中央政府采用什么調控措施卻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地方政府。
一些地方政府在執行宏觀政策上面故意緩半拍,或者干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早在去年4月,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談到宏觀調控時就表示,“地方不要和中央博弈,否則會導致更強硬措施,對大家都不好”。房價問責制度的出臺,也正應了她這句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