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家認為2008年之后俄羅斯可能成為議會共和制國家,普京可能出任總理
導言
俄羅斯是一個擁有光輝歷史與巨大潛力的國家。還未完全擺脫前蘇聯解體痛苦的陰影,又要面對一場場“顏色革命”在獨聯體兄弟中風起云涌的現實
處境。但當這些痛苦愈合時,俄羅斯民族又該發現自己該如何進行民族復興?除了自己龐大的國土外,在地緣上還剩下多少空間讓自己去填補?俄羅斯又能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占據什么位置?還能在世界上發揮多大的影響力?
沙皇尼古拉二世曾說:“不要漠視東方,但要把最大的注意力放在西方”。在二戰勝利60周年這樣一個令人感觸良多的時刻,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將目光投向了西方,經濟搭臺,政治唱戲,開始了一次務實的德國之旅。
普京一顰,施羅德一笑,俄德默契于胸。雙方11日簽署多項合作協議成為今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一大亮點。
吸氣、扭腰、發力,有了普京在身后支持,施羅德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的開球動作自然底氣十足。
俄羅斯總統普京11日在參加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期間聲稱,他無意參與角逐2008年的總統大選,但是按照俄羅斯憲法規定,他有權于2008年換屆之后第三次參加大選。當天,德國和俄羅斯還簽署了價值30億美元的能源合作及15億美元的高速鐵路列車購買協議,成為今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的一大亮點。
三度競選并非空穴來風
普京在同德國總統施羅德一起接見俄德兩國的傳媒代表時表示:“我不愿意修改我們的根本大法。
憲法規定不得連續三屆參選總統。”但是他同時表示,俄羅斯憲法并未禁止非連續地第三次參選。不過他隨即補充說:“說實話,我不能確定屆時我是否愿意去參選。”
普京的表態并不是第一次澄清有關自己尋求第三次總統連任的傳言,政治分析家普遍認為俄羅斯將修改憲法有關條款,使普京能夠成功連任以維持對俄羅斯的強勢統治。2008年之后,俄羅斯有可能成為一個議會共和制國家,而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總理一職,很可能還是非普京莫屬。
據俄羅斯《獨立報》此前報道稱,俄聯邦委員會主席謝爾蓋·米羅諾夫接受采訪時認為,普京可在本屆任期結束后,于2008至2012年擔任政府總理過渡,再于2012年重新任總統。
俄德經濟搭臺政治唱戲
根據俄德雙方能源合作協議,德國巴斯夫集團將與俄方合作開采西伯利亞天然氣,雙方還將共同修建橫跨波羅的海的天然氣管道。巴斯夫集團下屬的溫特斯哈爾公司將成為首家進入俄羅斯天然氣開采領域的外國公司,俄羅斯天然氣股份公司則將以參股的方式進入德國天然氣供應市場。
根據俄羅斯鐵路公司與德國西門子公司簽署的有關發展俄高速鐵路列車生產協議,這些列車將主要用于莫斯科至圣彼得堡和圣彼得堡至赫爾辛基鐵路線上,客運速度可達每小時300公里。施羅德和普京均認為,兩國簽署的多項合作協議意味著俄德兩國之間的合作“達到了新水平”,標志俄德雙邊關系“向新的質量過渡”。
(參孫)
經濟解讀
能源:普京手中的王牌
俄德關系不斷密切首先來自共同的經濟利益。近年來,俄羅斯與歐洲大國,尤其是德國的關系愈益緊密。德國成為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俄羅斯則是德國主要的能源供應國。兩國雙邊貿易額去年超過311億歐元,德國47%的天然氣和34%的石油來自俄羅斯。
對于俄羅斯來說,這是俄第一次允許外國公司到其國土上開發能源資源,而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鋪成后,德國將第一次直接從俄羅斯獲得能源供應。在國際石油價格不斷攀升、能源供應問題困擾各國的背景下,協議的簽署對德國乃至歐洲都是好消息。俄羅斯希望借助德國等歐盟大國的經濟實力,發展本國經濟。俄地大物博、能源資源豐富,但缺少足夠的資金和先進技術去開發。能源在俄羅斯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政府每年稅收的40%和出口收入的55%來自能源領域。與其他國家加強能源合作,建立“能源聯盟”,是俄羅斯重振大國地位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德國來說,俄羅斯不僅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更是能源資源的“一塊肥肉”。德國一些專家預計,俄羅斯將于2015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供應國,從而與沙特阿拉伯等國共同決定世界石油市場價格。到那時,俄羅斯更是能源競爭中的“香餑餑”。德國捷足先登,有利于歐洲的能源安全。
政治考量
私交:普京懷中的錦囊
俄德兩國政治關系密切,在國際事務中和地區熱點問題上的立場相吻合。施羅德與講一口流利德語的普京建立了私人友誼,德國《每日鏡報》稱,施羅德與普京已成為“好朋友”,他們的互訪“就像走親戚一樣”。
俄德關系的不斷加強也是雙方政治利益的需要。兩國都反對建立單極世界,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都希望在國際秩序中成為重要的力量。在聯合國安理會取得常任理事國的一把交椅是德國的迫切愿望,要實現這一愿望需要俄羅斯助一臂之力。俄羅斯也希望聯合德國等歐洲大國,增加其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分量,共同對付美國的強權政治。這也是俄羅斯與德法近年來建立定期首腦會晤機制的重要原因。
雙方的合作也是出于地緣戰略的需要。德法倡導的歐洲一體化需要穩定歐洲大陸的東翼,需要穩住俄羅斯。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不斷向東擴展,使俄羅斯的地緣戰略空間不斷縮小。通過加強與北約歐洲成員國的友好往來,俄羅斯可以為自己增加更多活動空間。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施羅德在評價德俄關系時指出,“通過建立密切的戰略伙伴關系,我們將確保歷史悲劇的一幕永遠不會重演”。從這個層面上說,德俄合作具有更深遠的意義。
畫外音
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稱:獨聯體國家近期不會加入北約
據新華社電據俄羅斯媒體12日報道,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日前在接受《總結》周刊記者采訪時說,獨聯體國家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會加入北約,如果有獨聯體國家加入該組織,俄將重新審視對該國的政策。
伊萬諾夫說,是否加入北約是一個主權國家的內部事務,俄不會干涉。他指出,在今后5至7年內,任何一個獨聯體國家都不會加入北約,因為獨聯體國家和北約都沒有準備好。
伊萬諾夫說,獨聯體不是一個軍事政治組織,它當初成立是為了解決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文明離婚”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一使命已經完成。目前,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已經肩負起了在后蘇聯空間上的安全和防御問題。
新聞隨筆
普京將帶領俄羅斯走向何方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地緣政治集團化的今天,俄羅斯似乎又重新陷入了迷茫之中。
當今世界一個國家在地區一體化中的地位與是否能主導這一地區的一體化進程直接決定了這個國家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世界政治舞臺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地域集團形式的政治面目,這將成為一種趨勢。俄羅斯的潛力得益于龐大的國土與前蘇聯奠定的深厚的工業與技術儲備。但正是俄羅斯的大,卻使得俄羅斯感覺不到自己到底屬于哪里。歐盟的擴張與深化顯然沒有給重心處于歐洲的俄羅斯預留一個席位。東亞國家的“10+3”年度論壇中也找不到大部分國土處于亞洲的俄羅斯一絲的蹤影。
歐盟的擴大與深化對俄羅斯可以說是致命的。冷戰時期歐洲大陸只能說是美蘇博弈的棋盤,歐洲各國則是分別屬于美蘇的棋子。但當冷戰結束時,歐共體搖身一變成了歐盟。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由原來的12國迅速發展成為由25國組成的國家集團,擁有了超國家意義的貨幣與統一的經濟市場政策。棋子變為了棋手,棋盤變為了地盤。
前蘇聯的解體與獨聯體兄弟一個一個地遠去,或是與自己拉開距離,從某種角度來看也只能稱得上是俄羅斯一時的得失。畢竟獨聯體國家與俄羅斯有著割不斷的血緣與經濟文化聯系,俄羅斯未必沒有卷土重來的機會與空間。但在世界各地區日益加快的地區集團化的趨勢面前,俄羅斯卻很難在自己周圍找到一個合適自身的位置,這卻是致命的。地緣政治,正是普京德國行的初衷。
(劉工)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