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前兩天,青島雙星集團海江公司員工劉海峰、劉芹芹的大幅彩照登上了企業宣傳欄———他們創新的操作法,分別被命名為“劉海峰貼扒操作法”、“劉芹芹上小布操作法”,在雙星各生產廠進行介紹推廣。今年前三個月,雙星用員工名字命名的操作法已達165個,使技能人才成為某一技術領域的“金字招牌
”,從而在企業內部營造出“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 以技能人才的名字命名的先進操作法,在雙星各生產廠可謂燦若星斗。例如,雙星輪胎總公司斜交胎一廠女工張宏巾幗不讓須眉,憑借一手出神入化的包布絕技,創下了每班生產1100個胎圈、質量全部合格的紀錄。由她總結出的操作法,被命名為“張宏包布操作法”予以推廣,不但改變了以前包布工序擺圈亂、壓線多、膠條不斜剪的現狀,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徹底解決了包布工序的“卡脖子”問題。雙星瀚海公司平板車間操作工張傳秋推出“傳秋二次起模刮回邊法”,平均每月節約原材料費用5400余元。雙星機械總公司鑄機公司鈑金車間的“學東氣下料套裁法”推廣后,鋼材利用率由過去的80%提高到了90%以上,并使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雙星集團有關負責人自豪地說:“有句老話是‘咱們工人有力量’,現在雙星提倡‘有創新精神的工人有力量’。今后,我們將用員工名字命名更多的操作法。通過這種形式,肯定員工的創新精神,鼓勵更多的員工學科學、學技術,比創新、比貢獻,以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林剛王開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