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起要追究責任,大落也要追究責任”?
抑制房價 問責到人
4月3日,新華社發表的一篇題為《加強宏觀調控,穩定住房價格》評論員文章,幾乎以行政公文的口吻說:住房價格上漲過快,雖然是局部性和結構性問題,但
如果不及時加以控制,有可能演變為全局性問題,將會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
自從3月底以來,業內一直盛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一份關于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新華社的評論員文章的政策導向相當明確,因而被視為傳聞的一種佐證。
幾天之后,《京華時報》、《北京晨報》等幾家媒體透露了國辦通知提出的八條意見:“一、高度重視穩定住房價格;二、切實負起穩定住房價格的責任:房價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負責制,省政府負總責,對住房價格上漲過快,控制不力,要追究有關責任人責任;三、大力調整住房供應結構,調整用地供應結構,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經濟住房土地供應,并督促建設;四、嚴格控制被動性住房需求,主要是控制拆遷數量;五、正確引導居民合理消費需求;六、全面監測房地產市場運行;七、積極貫徹調控住房供求的各項政策措施;八、認真組織對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督促檢查。”
對一些地方政府來說,最具震懾力的一條也許是,由于“部分地區投資性購房和投機性購房大量增加等原因,導致一些地方住房價格上漲過快,影響了經濟和社會發展”,因此,“對住房價格上漲過快、控制措施不力,造成當地房地產市場大起大落,影響經濟穩定運行和社會發展的地區,要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
北京一位知名專家對本報記者說,這實際上是以行政負責制的形式對房價實行調控,可見中央對房價的調控決心之大。
應該說,房價問題是逐步被納入重點調控視野的。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4年全年新建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上漲14.4%,其中商品住宅上漲15.2%,為1998年以來的最高漲幅。而今年1-2月,全國房價繼續上漲了近15%。
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今年要重點抑制生產資料價格和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兩天后的3月7日,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參加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海南團討論會時,同樣指出,目前不少地方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一定要注意到投資性購房的情況,警惕出現房地產泡沫。
堅決抑制房價過快增長已經成為中央政府2005年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之一。而行政問責制只是調控房價的手段之一。
地產商的解讀
針對已經或即將趨嚴的政策環境,開發商們似乎并沒有大難臨頭的恐慌,他們中的一部分仍然認為房價不會下跌。
SOHO中國董事長兼聯席總裁潘石屹在發給本報的一份郵件中說,在去年的市場環境中,所有的房地產開發公司都賺到了超出預計的高額利潤。萬科是這樣,SOHO中國是這樣,其他的房地產發展商也是這樣。由此引起了社會對房地產行業的不滿。
針對國辦通知中“追究有關負責人的責任”的這一表述,潘石屹分析說,“大起要追究責任,大落也要追究責任。”他認為,各級政府出臺的相應措施,應該在抑制房地產的大漲的同時,也要預防房地產的大落。而潘石屹同時相信這樣的調控對其公司不會有影響。
中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潤福則表示,政策趨嚴對于房地產市場中的開發企業肯定會有影響,但據他估計影響不會很大。“因為房地產業現在本身就是市場化運作,是否能夠影響需求,還看消費者的承受能力,如果有足夠的承受力的話,市場是不會輕易被影響的。”
“抑制投機是必要的,但不能損害投資。”來自上海這一熱點地區的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陳偉恕認為,現在房地產市場是很微妙的,尤其是上海,也包括北京。因此政策要把握一個度,不能偏硬的調控。陳偉恕同時還領悟到,房地產作為一項長期的事業,首先要有必要的信心。
而天津泰達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孟群則從目前的政策環境中嗅出了更深層次的“氣息”。“我覺得這種調整反而倒也給開發商帶來了一些機會。”
“比如國家強調對土地的控制”孟群舉例說明,對土地的控制如果單純由政府來做規劃,不如由企業和政府一同來做,因為在控制土地成本方面有企業參與可能會更好。他認為,特別是在土地一級開發方面,企業的加入更多考慮的是市場,這樣就可能更適合把土地資源利用集約化,更加能夠節約土地資源。正是看到了這樣的市場機會,具有國有企業背景的泰達集團就發揮自己與政府關系良好的優勢,將企業定位于做專門從事一級開發的城市運營商。
孟群也承認,為抑制房地產過熱的宏觀調控措施,在短期內肯定對地產商包括城市運營商在內都會產生影響。“但我覺得短期的影響與長遠的戰略結合起來看,我們更注重的是長遠的發展。如果現在不控制一下,將來要面臨的問題可能會更大。”
疾風刮過地方
對于中央的政策,地方上的反應非常及時。記者獲悉,南方一些城市的市委書記前些天親自帶隊下基層檢查房價問題。
對國辦通知精神反應最為迅速的是上海市。據當地媒體報道,3月26日當天,上海市政府即召開了一個局級以上官員參加的高規格會議。其核心內容是,落實國務院指示,上海將采取措施,打擊投機,嚴格控制上海房價上漲,保障百姓利益。據悉,上海市政府已經定下了2005年調控目標:通過金融、財政等手段將房價漲幅控制在個位數,必要時將采取行政措施。有專家認為,這可能會成為上海有史以來對房地產市場最嚴厲的一次調控。
隨后,上海市有關部門宣布,2005年將為重大工程新開工配套商品房1000萬平方米(指為拆遷戶建的房),及中低價普通商品房1000萬平方米;在兩大黃金區徐匯區、浦東新區,將批出大量土地用于建配套商品房;從4月6日起,凡出售居住不滿一年的房屋,如尚未還清銀行貸款,商業銀行不再提供個人住房貸款的轉按揭服務。
一位上海的業內人士分析說,上海今年開工建設的配套商品房1000萬平方米和中低價普通商品房1000萬平方米,占全市商品房總量的65%,這一措施有可能拉低全市房價15%。
此前,上海市已經出臺了對一年內轉讓商品房的投機行為征收營業稅等政策;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屋拆遷管理工作的通知》,對保障動遷居民權益,進行了具體的部署;為平抑房價,今后每年至少增加300萬平方米的“平價”土地的供應。對樓市接連揮出重拳,上海市政府調控房價之決心可見一斑。
上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焦揚說,最近,從市委書記、市長到下面的各級領導都在按中央精神努力采取措施給房價降溫。上海市市長韓正4月5日在美國芝加哥說,我們不希望上海的房價太高、增長太快。房地產首先是以居住為主,而不是以投資炒作為主。韓正在海外說這番話,被視為是對海外投資內地房地產的一種善意勸告。
決心之大的城市不只上海一家。深圳市也于近日發布了關于嚴禁非法炒賣房地產的通告,規定了強化買賣合同備案管理、杜絕一房多賣、實行房源信息透明化等措施。據悉,成都市抑制房價專題會議將在本周內召開,該市穩定房價的細則即將出臺。
據透露,北京市也正在研究制定有關穩定房價的具體措施,而包括任志強、潘石屹等知名地產商在內,最關心的還是北京土地供應量的問題,因為在他們看來,北京房價上漲主要緣于土地有效供應不足。
據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張維介紹,《北京市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于4月底5月初出臺。該文件目前已由北京市國土局草擬完成并等待市政府審批。張維說,該《辦法》是從強化宏觀管理的角度來解決今后土地供應的機制問題。其規定的具體內容包括:為集約用地,區別建立不同產業項目的用地標準;建立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管理制度,以年度為界進行計劃式的管理;確立有計劃實施土地儲備工作的目標;明確劃撥土地使用權人不得自行對劃撥土地進行開發建設,對于違規行為要履行政府的土地收回制度;完善基本建設審批工作程序等。
“由市級政府來組織土地供應,實際上是從宏觀層面上更能注重總量和結構,對不同用途的土地采用不同的方式供應和管理,并且可以為市場的監管提供一個新的模式。”張維透露,今后北京市國土局要每季度進行一次土地供應計劃實施的情況分析,以保證土地供應和使用的公開透明。
盡管該《辦法》不是專門為響應國務院《通知》而出臺的,但它也從另一側面顯示出,原來一向低調的土地主管部門北京市國土局保障土地市場公正透明的決心。
北京之所以沒有在第一時間制定“抑制房價過快增長”的應對措施,北京市建委副主任苗樂如表示,是由于“北京的房地產市場沒有那么糟糕,相對來說仍然比較平穩”。 (陰
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