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4月12日專電(張建新、李運紅)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6.9%的癌癥患者病前都有孤寂、憤怒、悲哀、絕望等負性情緒。專家提醒,預防癌癥,除建立合理的膳食結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外,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十分重要的。
據統計,我國癌癥每年新發病例為20
0萬,因癌癥死亡人數為140萬,我國居民每死亡5人中,即有1人死于癌癥。
癌癥的發生與心理因素密不可分,在其發生、發展中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好情緒是癌癥的克星,壞情緒是癌癥的向導。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王平說,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能有效地預防癌癥,還有利于治療;而孤寂、憤怒、悲哀、絕望等負性情緒可損害人的免疫系統,誘發癌癥。
記者近日從“2005年天津市腫瘤防治宣傳周”上獲悉,
天津市每年新發癌癥病例為1.4萬人,因癌癥死亡人數為1.2萬,在近30年間居民惡性腫瘤的發病率男性增長了37%,女性上升了44.76%,且處于最佳勞動狀態的20至60歲者占到40%。
統計顯示,許多癌癥患者病前經歷了如親人故去、失戀、離婚、失業、降職或天災人禍等重大生活變故。生活重大事件加之負性情緒易形成“癌癥性格”。王平說,長期情緒壓抑、心理矛盾錯綜復雜、依賴性大、憂慮時易產生絕望感和無助感被稱為“癌癥性格”,具有這類性格的人最易罹患癌癥。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共用一套信號。一旦受到癌癥性格的干擾,就會導致神經內分泌活動紊亂,器官功能活動失調,并使機體的免疫能力降低,免疫監視功能減弱,進而影響免疫系統識別和消滅癌細胞的監視作用,易導致癌細胞轉化和突變。
腫瘤醫學專家指出,癌癥預防最終目的就是降低癌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應保持良好的情緒,做到心胸開闊、豁達;對突如其來和難以抗拒的不良精神刺激,要冷靜對待,善于解脫,節制過分思慮,學會適度宣泄和自我安慰,盡快從不良情緒的陰影中走出來,增強抵御癌癥侵襲的能力。
LUCK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