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筆者與朋友在一家飯店小聚。其間,一些身穿校服的學生也三五成群來這里用餐。一名坐在鄰座的女學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她自己要了兩份菜和一碗米飯,其中一份菜是用大湯碗盛的水煮肉片。顯然,這名女學生一個人是吃不了這么多菜的。當筆者問她為什么要點這么多菜時,這名學生回答說習慣了,
她每頓飯都要花20多元。 吃什么,吃多少,是個人問題,別人無權干涉。但從一名中學生一頓飯的花銷上,我們似乎應該思考些什么。現在,絕大多數家庭是一個孩子,溺愛孩子的現象比較普遍,而這種溺愛很多時候表現在對孩子的經濟要求不加選擇地滿足上。目前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在某些方面欠缺已經不是少數家庭的個別問題了,而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 孩子的觀念和習慣是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可以想像,筆者碰到的這名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應該不錯。父母怕委屈孩子,讓孩子吃得好些,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放松了教育,孩子要多少錢給多少錢,而不關心這錢究竟怎樣花,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養成大手大腳的不良習慣。他們甚至不能理解,條件好了為什么還要提倡節約。 孩子是社會的希望和未來,全社會都應該關心和重視未成年人的教育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使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王永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