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主流媒體近日突然再炒“中國軍事威脅論”
最近幾天,包括《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在內的一些美國主流媒體,不約而同地刊登文章,關心起了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國防部正在準備一份秘密報告,報告的主
要內容就是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給美國帶來的威脅。消息人士稱,這份報告提出,中國近來“增強了空中力量”、“購買了戰艦和潛艇”,幾乎擁有了在“美國干預之前拿下臺灣”的能力。一些美國媒體,引用美國部分右翼官員、保守派學者、甚至臺灣當局有關官員的話,渲染中國大陸軍事力量發展迅速,“即將打破地區軍事平衡”,從而可能對美國構成威脅。
在接二連三的輿論轟炸之下,“中國軍事威脅”的論調,一時間在美國再次甚囂塵上。
“中國軍事威脅”論
4月12日,《華盛頓郵報》刊登一篇長文,分析中國在核威懾、向臺灣輸送兵力、高科技發展、空中優勢等方面所取得的長足進步。
文章引用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戴維·沙姆保一篇題為《中國軍事現代化》的論文說,中國已經擁有了“對美國本土進行核威懾”的能力。美方的情報還宣稱,中國近年部署了“東風-31”型公路機動發射的固體燃料導彈;在未來幾年內,中國還將部署射程達8000英里的“東風-41”型導彈,屆時,“整個美國都將被納入中國洲際導彈的射程范圍之內”。
無獨有偶,《紐約時報》本月8日也刊登了一篇分析中國軍事力量的文章,題目就是《中國軍事力量開始讓美國擔憂》。文章引用華盛頓一位情報官員的話說,“自2002年以來,僅僅中國建造的兩棲攻擊艦,就相當于美國整個海軍建造的船只。這顯然意味著,中國的整體作戰能力提高了!
《波士頓環球》日前則報道說,五角大樓正在起草的一份秘密報告,把重點放在了中國的“殲-10”戰斗機上。據說,這種將于今年推出的新型戰斗機,其功能和美國的F-16不相上下。美國國防部官員認為,“殲-10”的出臺,說明中國已經建立了“成熟的軍工產業”。
還有報道援引長期觀察中國軍事動態的“國際評估和戰略中心”副總裁理查德·費希爾的話說,中國為了獲得對臺灣海峽的空中優勢,向俄羅斯購買了250多架“蘇-27”和“蘇-30”戰斗機。五角大樓估計,到2020年,中國將擁有2000架戰機,其中150架將為第四代戰斗機。
為何重提“中國威脅”?
為什么“中國軍事威脅”的說法,在當前這個時候突然又升高了調門?
美國前駐中國大使李潔明指出,美國媒體有關中國軍事力量的許多分析,都為了私利而歪曲了事實。目前,美國空軍和海軍擔心他們一些重要的軍事項目,包括購買下一代戰斗機和艦船的計劃,可能會由于因資金不到位而被迫推遲或者取消。而渲染中國軍事威脅論,正是有關單位為了說服美國國會,以增加研發和購買新艦船和飛機的開支。
此外,最近一段時間,美國近乎歇斯底里地對歐盟施加壓力,堅決反對歐盟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甚至不惜威脅要對歐盟進行制裁。在這個時候再彈起“中國軍事威脅”的論調,恰恰可以為那些主張對中國進行“圍堵”的美國右翼勢力,提供反對歐盟解禁的輿論“彈藥”。
分析人士進一步指出,也不排除美國軍方有把所謂“中國軍事威脅”的論調推銷給臺灣老百姓,以推動臺灣購買更多武器的想法。
美國輿論也為推動臺灣軍購推波助瀾。《華盛頓郵報》在12日的文章中,就報道了對臺灣“國防部副部長”蔡明憲的采訪。蔡明憲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國大陸在臺灣海峽部署了600枚短程彈道導彈”,“收復臺灣對大陸來講不僅是一項神圣使命,更是具有戰略意義”,因為,“臺灣島可以作為軍事平臺,來保護大陸80%的進口石油要經過的海上航道,并使大陸的潛艇部隊毫不受阻地深入太平洋”。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軍火商,美國絕對是個聰明的商人。中國大陸不久前剛剛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在這個時候渲染中國大陸的軍事威脅,對不明就里的臺灣百姓而言,其宣傳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為什么總抓住中國不放
近幾年,中美關系的發展是相對平穩的。前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任時甚至曾經說,中美兩國的關系,“處于歷史上的最好狀態。”日前,中國和美國還決定定期舉行高級別對話。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幾年由于忙于“反恐”和伊拉克戰爭,美國國內那些主張對華采取強硬政策的保守派勢力,一方面確實在許多重要的問題上需要與中國進行合作,另一方面他們似乎也沒有足夠的精力來“遏制”中國的崛起,這是近兩年美國國內關于中國的噪音相對較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美國的保守派勢力并沒有放棄對中國的防范心理。在他們的眼里,不斷崛起的中國才是美國面臨的真正挑戰。美國許多右翼的專家和學者,也極力呼吁布什政府采取措施,預防不斷崛起的中國今后可能對美國利益發起的挑戰?梢哉f,這些人所鼓吹的,正是另一種形式的“先發制人”理論,那就是在中國強大之前,就綁住這個巨人的手腳。
所以,從今年開始,我們看到美國保守勢力大張旗鼓地掀起了“中國威脅”論,“軍事威脅”只是最近的炒作而已。據報道,今年,美國將出臺4年一度的國防評估報告。今年的報告,將花費很多筆墨強調中國軍事現代化對美國的挑戰。目前問題的關鍵是,這種理論會在多大程度上被布什政府所采納?這將極大地影響美中關系今后的走向。來源:世界新聞報/本報駐美國記者許欽鐸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