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任洪督在雞場向記者講述他得意的“養雞經”。 |

|
宋玉鳳一家在鄉下的日子很休閑。 |
引子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上山下鄉、改天換地的社會大背景下,成千上萬的城市青年從城市到農村,從沿海奔赴邊疆,在廣闊的天地里大有作為。如今,一股新的“上山下鄉潮”也在潛滋暗涌:到農村去就業,到農村去投資,到農村去創業……到農村創業的大背景是:一方面是城市就業壓力增大,另一方面是不少城市人手中擁有了或多或少的閑置資金。
在山花爛漫的荒山、瓜菜飄香的田野、草長鶯飛的林地牧場、蟹肥魚躍、群鴨戲水的水庫、塘壩、養殖場,你總能聽到城市人特有的腔調,聽到城市人愜意的笑聲。
到鄉下“淘金”的城里人究竟是一群怎樣的人?他們在鄉下究竟收獲了什么?他們的創業之路一帆風順嗎?連日來本報記者在平度、膠州、膠南探訪,走進了這個特殊群體心中的“淘金夢”。
淘金者逾萬人
目前究竟有多少“青島人”在鄉下“淘金”呢?從記者匯集的7個郊市區相關部門粗略統計看,除去下鄉炒房者,目前投資農林畜牧養殖業的不會少于1萬人。
荒山林地水庫項目都有“青島人”
“城里人”搶占半數投資亮點
膠南的荒山被投資創業者“搶”光了,膠州的林地、水庫也被“搶包”一空,平度、萊西的大片林地在迅速升溫的同時也在大幅升值,還有越來越多的城里人盯上了平度、萊西剛剛興起的蔬菜加工出口業上……
城里人擔當“農業經紀人”,正在越來越現實地擺在人們面前。在記者采訪的農村里,城里人的背影隨處可見,用各郊市招商引資人員的話說,農村幾乎每一個新行業、新投資點里都活躍著一批精明能干的“青島人(專指城里人)”。而來自各郊市林業、農業、土地、畜牧、招商引資部門的數據表明,在搶包荒山、林地、水庫、魚塘,搞大棚蔬菜、畜牧養殖的農村創業新項目中,城里人竟占據了近半壁江山。
先熱膠南即墨再熱平度萊西
三年前投資創業最熱的是膠南、即墨等青島市周邊的縣市,現在最熱的要數平度和萊西了。平度畜牧局副局長呂玉全說,現在平度的荒山、林地、水庫承包熱剛剛興起沒有兩年,但“淘金”新熱點早已被城里人“搶”空,一般還要牽著四五個青島人!
在膠州市洋河鎮孤山坡村村東的一座荒山前,當地鎮政府負責招商引資的干部告訴記者,這座小山5年前鎮里提過承包方案,盡管鎮里和村里都做了動員,可是竟標時卻只有附近村子里一名村干部敢承包,每年只有100來塊錢,后來連這一個承包者也打了退堂鼓。沒想到放了5年,現在竟然引來了十幾個承包者,尤其是8個青島人中,出價最低的也每年給出了1.8萬元的承包費。
膠州市林業部門統計顯示,截至目前,該市100多個林業大戶中,“城里人”參股承包和獨立承包的不下40家。青島市民高勇投資50萬元承包了膠州市杜村鎮花二埠600多畝的荒嶺地,而在這個村子,像高勇這樣的“青島下鄉大戶”今年一開春又新增了4家。
下崗當農民農民變老板
平度養雞的任鴻督生產的綠色雞蛋按個賣
“地上種樹,樹下種草,草上養雞,雞糞肥地為樹和草提供養料,一舉四得!”在平度養雞的48歲的任鴻督成了一個活脫脫的“農民”。他一邊招呼著自己的雞群,一邊向記者解釋自己的生態養殖場。對于從工人到農民的自然過渡,任鴻督說,自己是心甘情愿的。
四年前任鴻督從人造板機械廠下崗后,干過修車工、跑過運輸、加工過飼料,都不稱心如意。200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中國家禽》雜志上看到一篇關于種草養雞的報道,產生了到農村創業的奇想。2003年他租了50畝地,種植了速生楊,樹下種苜蓿草、黑麥草、白三葉等優質牧草,到2004年養了2000只優質蛋雞。
“光速生楊五年成材后少說也能賣上個百兒八十萬的,現在每天收1000只雞蛋,每只雞蛋批發價8毛錢,一年雞蛋也有七八萬的收入,比當工人的收入整整高了10倍!”任鴻督笑得開心極了。
任鴻督家是農村的,為了進城當工人費盡了力氣,可是現在回到農村,反而心平氣和了。
“別人的雞蛋論斤賣,我的雞蛋論個賣,佳世客超市都擺上我的樣品!”到鄉下創業后,任鴻督對生產綠色雞蛋的研究到了近乎癡迷的境地。為了確保雞蛋中不含任何藥殘、激素,他甚至發明了給雞吃中藥,因為中藥不含激素還能增強雞的體質。冬天沒有了優質牧草時,他準備了大量的胡蘿卜、甘藍菜。這里產的雞蛋蛋黃黃里透著紅,口感清香可口,經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嚴格檢驗,各項指標均遠遠超過了國家規定的無公害食品標準。
任鴻督計劃在畜牧局的支持下聯合所有飼養山雞的農民共同開發綠色雞蛋、綠色公雞,形成拳頭產品,首先滿足青島市這個大市場的需求。他給自己的雞蛋注冊了“澤山”牌商標。他說,自己雖然文化不高,但知道品牌的重要。
超市“大姐大”“莊主”當得恣
38萬元買下平度園藝場的宋玉鳳想搞生態旅游
午飯過后,牽著兩條肥壯的德國牧羊犬,怡然自得地漫步在自家189畝的后院里,看著滿園盛開的桃花和杏花,這是平度園藝場48歲的“莊主”宋玉鳳的新生活。
從我市一土特產公司下崗、后來開過超市的青島人宋玉鳳,2003年一次性買斷了平度園藝場189畝土地70年的使用權,在這個“世外桃源”開始了新的淘金生涯。
宋玉鳳早在1997年就大著膽子開起了一家超市,短短幾年內,超市就在當地叫響,兩年后,宋玉鳳利用手里的資金開辦了一家中型酒店,幾年下來,不僅自己脫了貧,還雇用了56名下崗失業者。但超市越開越多,競爭日趨激烈,這位靠超市起家的“大姐大”敏感地意識到自身管理水平欠缺和資金限制了發展?紤]再三,宋玉鳳和丈夫靜待轉行時機的來臨。
2003年夏天,在報紙上看到我市幾個郊區市都在吸引投資者承包山林水塘,價錢非常便宜,宋玉鳳和丈夫僅用了4天時間,就以38萬元拿下了平度園藝場這片山林地。
在莊園近80平方米的超大會客廳里,宋玉鳳的丈夫邵先生說:“我一年中有363天住在這里,這里的空氣好,夜里靜,過得很舒服。”邵先生患有心臟病,出門時得帶著速效救心丸,而在莊園里住了一年后,再沒犯過病。宋玉鳳在市內的親戚朋友更把這里當成了度假中心,用宋玉鳳的話說,杏子熟了吃杏子,桃子熟了摘桃子,葡萄熟了吃葡萄,冬天還可以圍著大鍋吃全羊,都是“莊園”自產的東西,大家喜歡的就是這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
宋玉鳳打算先種一季速生楊,養點兔子和雞,明年再放養1萬只鵝。莊園里的一萬八千棵楊樹5年后將產生可觀的效益,收回成本指日可等。說起今后的打算,宋玉鳳滿臉樂觀:這里還要搞個家庭旅館或養老院項目,把這片大莊園充分利用起來,朝著搞生態旅游的路子走!現在每天帶著項目、帶著資金找上門來尋求“合作”的“青島人”都有四五撥兒,僅土地升值一項就可以賺上個四五十萬了。
鄉下困難估計不足項目選擇脫離實際
八成“淘金者”未收回投資
“賠了,搞蔬菜大棚賠了,搞特色種植賠了,搞養殖場也賠了,連種糧食也賠了個底朝天!”市民趙先生把10萬閑余資金全部投到了農村,可是兩年下來,收獲的盡是碰壁后的無奈和酸楚。從記者調查的情況看,在鄉下投資創業的“青島人”,真正賺錢的屈指可數,八成多的“淘金者”成本尚未收回。
趙先生的賠本是因為在看中了頭一年市場大蔥漲價的狀況,日本、韓國等菜商站在農民的地頭搶貨,于次年種了60畝大蔥,結果由于缺乏管理經驗,大蔥長得像韭菜,達不到出口標準,加上當地農民一轟而上種大蔥,蔥價大跌,趙先生只能把自己收獲的幾萬斤大蔥爛成醬,賠了三萬多元。次年,趙先生轉向特色種植,與一家中介公司簽訂了種食用仙人掌的協議,結果花高價買了仙人掌苗后,交合同時那家中介公司卻沒了蹤影。一氣之下,去年趙先生采取最保險的辦法,在自己的承包地里種上了花生和大豆,可是面對市場上大批涌入的東北糧食,趙先生收獲的幾百包花生和大豆至今還堆積在倉庫里無法脫手。
來自郊市區農業部門的信息反饋表明,最近幾年下鄉投資創業的城里人收獲并不理想,“淘金者”由于對荒山、林地等承包項目的投入估計不足,項目選擇脫離實際,市場分析出現失誤,最終導致了投資失敗。一些沒有淘到金的青島人開始將承包地轉讓給他人。
觀點
資源關系知識一樣不能少
鄉下創業要激情更要冷靜
談到城里人下鄉創業的成敗得失,市創業指導中心專家支援團副團長、青島思銳偉業管理咨詢公司總經理王可鋒表示,從經濟學上講,鄉下創業是利用了城鄉空間和經濟的差異進行創業,是一條很好的途徑,但在創業之前,創業者們應該做好資金、關系、知識及思想等多個方面的積累和準備,否則很可能一無所獲。
王可鋒表示,無論在哪里創業,資源、關系和知識是三大前提要素,如果不具備其中一項,一定會吃虧的。綜觀一些下鄉創業失敗者失敗的原則,選擇項目不成熟、管理不到位、專業知識的欠缺以及對農村“潛規則”的不適應是主要原因。
王可鋒建議,鄉下創業選擇項目,一定要選擇自己熟悉的,經過自己審慎市場調查摸底后的項目,絕不能憑一時的激情“拍腦袋”倉促上馬;管理方面一定要搞“市場反推型”創業,無論搞什么項目,先考察市場,將供應和銷售環節先做好,爭取進行“產供銷一條龍”的生產方可立于不敗之地;要盡快搞好和周邊村民和當地政府的關系,不要讓自己創業路出現障礙。最后,每位創業者都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充分準備,即便是碰到了暫時的困難,如果認準了路也要堅持下去,這樣才可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