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澄勇在指導母親如何用光照設備檢查雞蛋的質量(施培琦 攝)
“小阿強!幫我來看看這臺電腦是不是出了毛病?怎么顯示不出來了?”正在對著電腦記錄雞蛋處理結
果的中年男人,向身邊正在查看雞蛋質量的一個年輕人揮了揮手,于是一個身高近一米八,戴著眼鏡的斯文男人就走了過來。他就是2002年從復旦計算機專業畢業的本科生顧澄勇,“阿強”雞蛋的年輕負責人之一。
從復旦畢業近三年,年輕的顧澄勇已經漸漸習慣了“小阿強”這個親熱的稱呼,也繼父親顧明強之后成了業內的知名人士。
最近,南匯區農委正在為他申報“中國農民十大杰出青年”。雖然是否入選還不一定,但是得到這樣的機會本身已經證明了他當初從復旦畢業選擇回鄉賣雞蛋是正確的,這讓他多多少少感到欣慰。
放棄體面 名校畢業生回鄉賣蛋
當年決定回鄉賣雞蛋,顧澄勇也一度十分猶豫。他說:“你知道,像復旦這種名校,又是計算機專業的,想要找到一份工作還是很容易的。當時我的好多同學都找到了不錯的工作,月薪差不多在3000元左右,這對一個剛畢業的本科生來說還是不錯的。如果單從眼前利益來看,或許和同學一樣找家軟件公司做做也是不錯的。收入可以,又有雙休日,怎么都比回鄉一年365天天天和雞打交道,然后收取一點賣雞蛋的薄利好吧!”
但是,面試了幾家軟件公司的小顧越來越發現,自己對在計算機行業里的發展欠缺某種熱情,而對于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農村,卻有著深刻的感情。顧澄勇告訴記者,大學里他曾經有過多次實習,在那些企業里,他看到了工業、金融業在信息化方面取得的成就,也見慣了工業企業的先進管理模式,相形之下,父親那種傳統的農業操作模式,養雞、雞生蛋、賣蛋,長年不變的模式讓他深感農業發展的落伍。
“這樣的狀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難道不是一句空話嗎?”斯文的顧澄勇顯示出他理智而富有遠見的一面。他認為,在工業、金融業內,信息化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了,作為一個計算機系的畢業生,進入這種企業后所要做的,無非是修修補補,不可能會有太大的發展空間,而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還是一窮二白。顧澄勇認為,越是起點低的地方,越是有發展空間,“我很愿意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在農業信息化發展上做出自己的成績”。
基于這樣的考慮,23歲的顧澄勇做出了一個改變他人生軌跡的決定———回鄉、養雞、賣蛋。這樣的決定無疑是令人震驚的,復旦名校畢業生、計算機這樣一個當前正火的專業,和臭烘烘的雞籠子、交通不便的農村生活圈子,看似天壤之別,卻集中到了一個人的身上。
親友議論 幾年大學不是白讀了
得知顧澄勇的決定,一向支持他的父親和女友都有些猶豫。家中的親戚朋友更是議論紛紛:“小顧白上了幾年大學,又回家賣雞蛋了,看來也沒什么出息。”同學也覺得他傻:“隨便找個工作,也比賣雞蛋體面呀!”而所有人中,反應最激烈的,是一向慈祥而疼他的母親,這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大半輩子的女人,二三十年來親眼目睹了丈夫顧明強的艱辛。自己和丈夫辛辛苦苦供兒子讀書,為的不就是讓兒子跳出“農門”,在城里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過上舒適輕松的生活嗎?母親極力反對兒子的決定。
也許正是聽反對的意見聽得多了,年輕的顧澄勇反倒堅定了決心,帶著一股“一定要爭一口氣”的念頭,他告訴母親,自己和父親雖然同樣是賣雞蛋,但他不僅僅靠母雞,更靠科技,會走出不一樣的路來。“父親20多年前開始賣雞蛋,從最初的只有2萬羽蛋雞,發展到今天擁有150萬羽蛋雞,他的經歷告訴我,無論做哪一行,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會成功!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三年,我一定要用事實告訴你們,我的選擇是有遠見的”。
初試牛刀 成功開發雞蛋“身份證”
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顧澄勇一走出象牙塔,就鉆進了臭烘烘的雞棚。
初始的工作是乏味的,養雞棚里跟著飼養員學習養雞的經驗,包裝間里看工作人員如何將大小不一、質量不一的雞蛋分開包裝,一家一家超市跑去了解市場。正是在這些基礎而無趣的工作中,顧澄勇慢慢發現了農產品發展中的薄弱環節———質量,這是一個被越來越多的市民高度關注的話題。聰明的他立刻聯想到,是否可以開發出一種軟件系統,讓市民可以了解自己買的雞蛋是在哪兒生產的,又是哪天生產的,是否經過檢驗等等,以放心自己買的雞蛋質量。
顧澄勇是個想到就做的人,2002年年底,憑著他大學四年學到的計算機專業知識,以及對雞蛋的初步了解,開始了他在農企里的第一步:開發一個雞蛋質量查詢系統。為此,他還求助于精通計算機的大學同學和朋友,通過半年的探討、實驗,終于研制開發出“阿強”雞蛋的“網上身份查詢系統”,這在上海所有農產品中屬于首家。
從此,“阿強”雞蛋的包裝盒中多了一張薄薄的卡片,提醒消費者可以根據卡片上標明的查詢號碼和生產日期,到上海農業網上查詢與這盒蛋有關的產蛋雞舍、蛋雞周齡、蛋雞品系、飼料飲水及檢驗結果等信息,甚至還能看到雞舍及員工消毒、喂養的視頻畫面。從此,市民購買“阿強”雞蛋更放心了。而消費者放心的結果,直接帶來的是經濟效益的增長,有了“身份證”的雞蛋銷量大增,僅2003年7月到年底半年時間,阿強雞蛋的銷量就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5倍。
創意頻出 賣蛋賣理念開發頭窩蛋
小試牛刀的顧澄勇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初次嘗到了成功的味道,他所追求的就更遠了。在日復一日和雞蛋打交道的生活里,他發現,小小一枚雞蛋,其實里面的學問是很大的。通過對國內外一些著名企業的研究他認識到,知名商品,其實更是在賣一種理念。而“阿強”雞蛋如果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來,雞蛋就永遠只是一枚雞蛋,想要做大做強很難。
年輕有創意的顧澄勇于是從包裝開始重新打造自家的雞蛋品牌,他逐一設計修改了阿強雞蛋的包裝,將“父親時代”那些缺乏時代氣息的包裝,改造成了時尚、方便的樣子。而設計包裝圖案,對于一個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就是小菜一碟。沒用半年時間,廠里95%的雞蛋包裝都被他改過了,并且所有的雞蛋上也都打上了“阿強”兩個字。
包裝改得差不多的時候,小顧靈活的腦子又轉出了新的念頭。他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蛋雞剛開始生的雞蛋,就是俗稱作“頭窩雞蛋”的,雖然個頭小、蛋殼硬,但是營養價值卻極高,是傳統概念中的“滋補品”。如果單獨把“頭窩雞蛋”挑出來,應該會很有市場吧?
想到就做,沒過多久,去年年底的上海市面上就出現了阿強“頭窩雞蛋”的身影,并且受到市民的歡迎。由于“頭窩雞蛋”數量有限,價格也就比普通雞蛋翻了一倍多。這樣算下來,單憑“頭窩雞蛋”,一年就可以多賺35萬元。
貢獻大農業 開發蔬菜身份查詢系統
僅僅是自家廠里的經濟效益有了提高,這樣的成績對于小顧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他所考慮的,是希望能夠帶動整個大農業的進步。于是一鼓作氣,他又開發了茄子、青菜、黃瓜等蔬菜的身份證查詢系統,然后向閔行、金山等郊區的龍頭企業介紹推薦,希望能夠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為整個大農業的信息化發展作一點貢獻。
志存高遠 小小一枚雞蛋內天地寬
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顧澄勇,用自己的實力,一點一點證實著自己進入這一行的決心和實力,也逐漸糾正著一直對他擔心不已的父母、女友的想法。
當記者看到小顧54歲的母親時,這位樸實善良的母親笑得很舒心,像是終于松了一口氣,她對記者說,“因為我們干活忙,一直沒有太多的時間管他。這個孩子,從小就是一個人做飯、吃飯、讀書,很讓人放心,也比別的孩子能干”。但是大學畢業回到農村,實在是個很大的決定,讓她一直很擔心。“這兩年,農活不做了,我也到廠里來幫他們父子,一點一點目睹了他的工作、生活,對他越來越放心了。既然是他自己選擇的路,我們一定會支持他。”說到這里,顧澄勇母親的眼里閃過一絲憂慮,“在我們農村,像他這個年紀,已經是大齡青年了,和他這么大的年輕人兒子都四五歲了,我一直盼著能抱上孫子……”
顧澄勇告訴記者,母親的擔憂他也考慮過,但是現在他還年輕,他更愿意在事業上有所發展。對于這枚小小的雞蛋,他還有著很多的想法,“比如說,蛋清、蛋黃也可以分開來賣,蛋粉賣給康師傅、達能也應該有不錯的市場,因為目前國內餅干企業用的蛋粉幾乎都是進口的……”
■記者手記
“小阿強們”代表未來發展方向
在采訪顧澄勇之前,記者一直不能理解他的選擇。一個復旦計算機專業的高才生,原本可以找到一份更為體面的職業,比如,進駐張江高科,做一個走在時代前列的IT人士或是外企白領,然后在市區租一間房子,工作之余泡泡吧,喝喝茶,享受一下都市生活帶給他的小資情調。很多人,都是這么選擇的,不是嗎?
顧澄勇卻偏偏選擇了回到鄉下,與雞為伍。每日面對的,是鄉下極不方便的交通,臭烘烘的雞糞,甚至還有鄰人們的竊竊私語。
可是,年輕的顧澄勇卻毅然決然地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并且說“我無怨無悔”。“無怨無悔”,是怎樣的信心,讓一個或許可以擁有另一種意義上更幸福生活的年輕人,吐出這樣的字眼?在采訪他的過程中,我曾經幾次聽到他講自己的父親對他的影響———父親以自己創業的經歷向他證實了,“只要肯努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也許正是因為相信付出必有回報,才讓他可以這般堅定自己的選擇吧?!
農科熱線的專家方炳初先生聽了記者講述的“小阿強”故事后告訴記者,像“小阿強”這樣的年輕人,最近兩年上海已經越來越多了。僅他接到的咨詢電話里,就曾經遇到過搞軟件開發的本科生、在銀行工作的本科生,向他表示過想要加入農業的決心。他覺得,這一個個的“小阿強”,代表著一種新的變化。方先生告訴記者,在日本,年輕有學歷的人進入農業,用計算機指導農業生產,已經發展了20多年。而在中國,一切才剛剛開始。“小阿強”們正是這個行業里有遠見的先行者,他們所代表的,是一種未來的發展方向。
這樣的結論讓記者在心中隱約勾畫出了中國農業的發展前景,而更多的,則是感受到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身上的果敢與勤奮。他們勇于做出他們自己的決定,并且肯付出努力來證實自己抉擇的正確性。
讓我們一起以“小阿強”的話來勉勵自己吧———“只要肯努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朱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