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海灘》傳進大陸的時候,省市縣各級小青年都知道該怎么穿大衣了,尤其知道該圍什么樣的圍巾。再是塵土飛揚的城鄉結合部,也要像面對數十人伏擊那樣,緩步逼近——某一個水果攤,或者電話亭。那時候出來混的兄弟普遍是寡言少語,怕也是不愿意自己潛心雕琢的許文強造型,被自己的一口方言土語敗壞掉。
就這樣一路學著發哥,就學到了《英雄本色》的年頭,發哥是不會跟女人廝混那么緊的,但是小馬哥會——楓林閣一戰,小馬哥摟著歌女慢鏡頭走來,我們看得清他的笑容,看不清他的眼神,但是此前一場是西門町的天橋上他脫手任報紙飛揚,飛揚得像他已經一眼瞥見的宿命,我們知道他已經動了殺心,我們因之激動。
多年之后再看,我才知道最令我激動的場面,反而是子豪出獄的時候,與小馬哥在停車場相見,子豪開口那第一句話——“小馬,你給我的信里,不是這么寫的。”什么叫當時成敗已滄桑,什么叫中年心事不成詩,第一次看自然不會懂。
其實,子豪和小馬哥不過是國際偽鈔犯罪集團在香港的兩個普通成員,撈的是偏門,做的卻不是殺手。但是我們畢竟要從他們談起,因為他們讓我們覺得扣動扳機很酷,連發點射很酷。此后,各路殺手才真正進入我們視野,我們才知道什么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我們看小馬哥激動,小馬哥他們看《教父》也激動,而那些西西里人看什么激動,我們已無從查考。
其實,我最想談起的殺手影片,卻是一個我斷定沒什么人會留心過的國產武俠片,名字叫《獨行客》,上影1989年出品,導演徐偉杰沒什么讓我懾服之處,我是喜歡編劇李曉,他是巴金的兒子,很好的小說家,一篇《門規》啟發了張藝謀去拍《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我第一次注意他是因為《斷喉劍》這部電影,沒看過,只在《大眾電影》上讀過梗概,說的是一個出賣闖王投靠清廷的江湖敗類,哪路英雄都沒殺得成他,包括他自己的子女也是大義滅親而未遂,犧牲的志士越來越多,最后的結局,是這個敗類自己愁苦無限的自戕,他愁苦是因為他沒想到會有這么多人想殺他,他因此覺得活著實在是件太痛苦的事情。這是很早讓我關注反面人物心思的作品,對幼稚的我啟示良多。
后來看這部《獨行客》,更覺傾心,因為講的是主人公楊獨行從來獨來獨往,不為他人出手,眼看志士遺屬被惡人追殺,幾次經過他的面前。直到片尾,他終于出手,鏟除奸佞,但是,志士的遺孀已經遇害,只剩下個孩子,盯著他問:“叔叔,你剛才為什么不出手?如果你出手,我媽媽是不是就不會死?”楊獨行無言可對,身外是如血殘陽。
楊獨行自詡是俠,但我知道他只是一個任性而為的殺手,終久必悔的殺手。如果是俠,一開始就會出手。俠的信條是四海如一的,只是殺手才會給自己設置很多特別的規矩,便于隨時平衡自己的良心。
殺手會是機器人一般心如止水嗎,很多電影愛這么寫,包括偉大的間諜小說家福賽斯,他的《豺狼的日子》改編過電影,是個刺殺戴高樂的故事。我們不會同情這個殺手,但是最后他扣動扳機那一刻,戴高樂偏偏低頭去授勛,那一刻我實在是遺憾。我對戴高樂本人并無成見,我只是覺得,看一個小孩子搭積木搭到最高一層,卻傳來轟然一聲,我也會這么遺憾——要知道,豺狼他計算得何等機密,他真的歷經了千難萬險。
我真正同情的殺手,是蘇聯影片《德黑蘭43年》里面,那個準備刺殺英美蘇三巨頭的木訥男人,當時他功未成,身已退,一退就退到了多年之后的一間小閣樓里,圍著毯子看德黑蘭會議的紀錄片,同時對萍水相逢的隔壁女郎嘮叨:“當時我離他們很近,當時我幾乎能夠改變歷史……”老殺手最后還是被法西斯余孽滅口,像是從歷史深處追殺而來,因為那時已是七零年代。要說無須我同情,只等我景仰的殺手,則是出自一部悠遠的朝鮮影片《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多年之后,我來到上海馬當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所在地,重新見到了這個曾經懲戒愚妄,震鑠亞洲的名字。
記得日本導演牧野雅裕(執導《日本俠客傳》、《昭和殘俠傳》,均由高倉健主演)說過:“我不知道中國是否真有獅子,但我心中有一只熊熊燃燒的唐獅子,一只斬人時會潸然淚下的雄獅。”我喜歡這樣的意象和表述。
《墮落天使》里說,殺手也有小學同學。一定的。小學里一般都會組織全校看電影,那么,殺手小時候也是愛看電影的吧。這一片黑暗令他安心,卻不必像日后那樣,總要尋機一躍而出,一擊必中。
作為殺手,什么時候是你最幸福的時光?當然是你已立志要當冷血殺手,但是當天晚上還是乖乖回家,吃晚飯,做作業的時光。(史航)
殺就一個字
以“殺人”而聲名鵲起,進而“血洗”票房的編劇加導演,非1963年出生的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莫屬,他的Fans稱他為QT。美國電影鬼才QT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今年3月,英國著名電影雜志《帝國》主辦的電影獎將”十年偶像獎”的榮譽頒給了QT,能得到傲慢的英國觀眾的認可,讓同樣傲慢的QT感覺很爽。
在互聯網上檢索“Quentin
Tarantino”,立刻迷失在浩如煙海的QT傳奇和QT口水里。不要說QT迷們為他建的網站,他本人的各種訪談絕對是鋪天蓋地,滔滔不絕。那種話語攻勢類似于《殺死比爾》中“新娘殺手”與88人交手,既血腥又滑稽。顯然,草根出身長相古怪的QT正在迅速地掌控主流話語權。
QT是如何“殺”開一片血路,占山為王的呢?
喜歡QT的觀眾,大概已經聽了無數遍他的成才故事。學習成績不怎么樣,惟一的興趣就是電影,從小他的父母就對他說,“嗨,小子,有一天你會當導演的。”16歲時QT不想念書了,先后找了兩份和色情業有關的工作。他的第二個工作是在加州的一家色情電影院當引座員。QT自嘲地說,“對我而言,一個人能找到的最棒的工作就是電影院引座員!”但他很快就被免費的色情電影弄倒了胃口。直到22歲那年,他在一個錄像租賃店找到了工作。QT的這份工作在90年代變成了“我的電影大學”的代名詞,想出人頭地的年輕電影人忽然柳暗花明,“我也去找一份同樣的活,拼命看Cult
Movies(小眾電影),二十年后不就是又一個QT嗎?”
難道QT是可以復制的嗎?你能長成QT那個“壞樣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