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怎樣愛國 ———上海部分高校學生、青年代表一席談
據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如何看待近期一些地方自發舉行的涉日游行示威活動?如何體現新形勢下的理性愛國?昨天,記者采訪了上海市部分高校學生、優秀青年代表。
理性選擇愛國行為 金瑩(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生):中國青年有良好的愛國主義傳統,但在不同歷史時期,愛國熱情應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國正處于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最佳歷史時期,每個愛國青年都有義務和責任珍惜、維護這穩定、和平的發展環境。
我曾留學日本兩年,發現很多日本歷史研究者、學生和普通百姓對日本侵華史有著清醒、客觀的認識。所以,面對眼下中日間的“不和諧音”,我們一定要保持理性思維,把正視歷史、熱愛和平的日本人民和一小撮右翼分子區分開來。一個成熟的愛國者不會忘記歷史,更會以對國家未來負責的態度,理性選擇自己的愛國行為。
愛國不等于游行
徐婧斐(同濟大學文法學院本科生):一段時間來,日本右翼勢力在歷史教科書、釣魚島等問題上的行徑,很令我和同學們憤慨。我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中日關系講座,自學了相關資料、書籍,但沒有參加游行。因為,愛國不等于游行,不參加游行更不等于不愛國。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關鍵時刻理應保持冷靜頭腦,注意自己言行,給社會做個榜樣。我們要思考:大學生應該怎樣愛國?怎樣的行為真正對國家有利?把愛國簡單地化為游行,甚至變為發泄個人情緒的違法舉動,受傷害的只能是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國家,得利的則是懼怕中國和平崛起、唯恐中國不亂的國際反華勢力。
化愛國熱情為學習動力
朱敏(上海交大管理學院學生):前不久,校研究生聯合會就中日關系問題在同學中作的調研顯示,大家對此非常關注,但態度冷靜理智。同學們認為,中日友好相處、合作雙贏,是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確選擇。大家堅決支持黨和政府的對日方針和政策,對黨和政府處理各種事務的能力非常有信心。
穩定才能求發展。作為大學生,不能將激情異化成盲動。要明白自己現在的基本任務,把愛國熱情化為力量,投入到學習中去,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包括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理性看待和辨別各種社會現象和國際問題。
愛國要為和諧盡責
卜新兵(華東師大國際關系學院學生):表達愛國熱情,我們必須把握住一個基本點,那就是維護穩定、維護構建和諧社會這一國家發展戰略。構建和諧社會,是包括我們大學生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我們為和諧盡責,就應踏踏實實求知,認認真真讀書;對復雜的國內外各種矛盾,要顧全大局,冷靜理智,不斷增強法制觀念,堅決不做影響社會穩定的事,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原載4月23日《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