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創新低無疑是今年股市的一大“看點”。這不,22日滬綜指收于1169.19點,再創近6年來的收盤新低。而此前的1月12日、2月1日、3月31日,股指新低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今年以來,管理層曾多次表態:只要大家形成共識,今年就是轉折之年。
最近,股市政策更是頻出利好,繼管理層發話解決股權
分置“已具備啟動試點條件”之后,本周國務院又發布《關于200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要求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按理講,行情該止跌回升才是,但緣何迭創新低呢?
不必諱言,眼下股市困局的癥結主要體現在:擴容升級與極度弱市之間的沖突;制度轉折與極度弱市之間的沖突。
上周末,在各方熱猜“股權分置概念股”之際,寶鋼50億股增發案悄然實施,投資者驚恐之余,都以為“朦朧利好”是在為擴容提速作掩護。其實,與往年相比,今年以來股市的“籌資額”明顯不在狀態。據統計,今年3月股市籌資額僅為7.92億元,再創6年來單月籌資額的最低紀錄。這顯然不是管理層所愿看到的。事實上,進入4月,情況開始逆轉。目前IPO公司已達5家,加上寶鋼增發,4月股市籌資額可望突破120億元。
另外,眼下巨額再融資方案的頻頻過關,更讓股民倍感擴容壓力。今年3月25日以來,韶鋼松山(000717)(相關,行情,個股論壇)、新興鑄管(000778)(相關,行情,個股論壇)、申能股份(600642)(相關,行情,個股論壇)、招商地產(000024)(相關,行情,個股論壇)、浦發銀行(600000)(相關,行情,個股論壇)的再融資方案相繼過會,僅這5家公司“圈錢”就達100多億元,加上寶鋼將從二級市場拿走100多億元,近期兩市再融資壓力超過200億元。而兩市最近的日均成交額也就100億元左右,動輒200多億元的“抽血”,股市顯然不堪重負。
不僅如此,潛在的再融資潮對行情的壓力越來越大。據統計,截至昨日,已有1143家公司公布2004年報,其中超過134家上市公司有擬再融資方案,按60%的整體過會率計算,也有近80家公司能過會,且基本為大額再融資方案。因此,有專家估計年內再融資有望突破1000億元,再創近年新高。
另據統計,目前已過會且在待發中的首發公司還有34家。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年內IPO的真正壓力不在這34家公司,而是來自神華、交行、中行、建行、中石油等超級“航母”公司。此外,工行股改已獲國務院批準,年內完成股改,其上市的腳步已越來越近。
有意思的是,詢價制實施已近4個月,弱市中竟能重塑新股不敗的神話。正如業內人士所描述的:眼下詢價制就是,先定個詢價區間,再以上限為發行價,上市定位50%以上,基本一步到位。目前滬深兩市平均市盈率只有21倍左右,但不少新股詢價時的市盈率就高達20倍,如飛亞股份23.75倍、兔寶寶22.64倍、江蘇三友21.65倍等,機構能抬多高就是多高,這與當年閩東電力(000993)(相關,行情,個股論壇)“天價”市盈率發行有何兩樣?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目前有的老股票10倍甚至5倍市盈率都無人問津。看來,詢價制在續吹中國股市泡沫的同時,也讓新股擴容有了保護傘。
當然,除了擴容壓力空前外,制度轉折引發的陣痛也不容忽視。眾所周知,上市公司是證券市場的基石。基石不穩,證券市場危如累卵。但眼下,此基石實難奉承。據統計,1992年至2004年底,國內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200多家發生過這樣或那樣的丑聞,比例接近20%。今年以來共有124家上市公司出現違規記錄,約占兩市上市公司總數的1/10,這一數字觸目驚心,也創出歷史新高。
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逾七成投資者強烈要求管理層著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嚴懲市場違法違規行為。這恐怕也是管理層決心“制度轉折”的關鍵所在。令人欣慰的是,證券市場“棉花棍子”無人懼的狀況正在改善。今年以來,不足4個月,先后已有18家公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去年全年僅為23家);至少有12名上市公司高管落馬;華創證券原總經理助理鄒軍因挪用資金4.9億元被判無期徒刑;因涉嫌洗錢數百萬,原證監會官員高勇日前被判死刑……證券市場“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氛圍正在悄然形成。
但問題是,“制度轉折”難免有陣痛。如飛天系黑洞的曝光,已有石油龍昌(600772)(相關,行情,個股論壇)、福建三農(000732)(相關,行情,個股論壇)、浙大海納(000925)(相關,行情,個股論壇)三家上市公司被要求自查或接受證監會立案調查。但與此相伴的是,短短十幾天,三公司股價也應聲下挫,跌幅均在20%以上,浙大海納更是超過35%。股價跳水,投資者豈能幸免“陣痛”?
看來,眼下的現實決定管理層必須一手抓制度轉折,一手抓股市擴容,而且兩手都得硬。顯然,這是一個矛盾的兩難境地,難免會有“陣痛”。認清這一點,中小投資者才能保持良好心態,遇跌不慌,遇漲不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