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金周里如此擁擠的場面,實在影響出游心情。

進入4月下旬的北京西站售票廳內景
社會各界提出的替代黃金周的方案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實行帶薪年假”、“每月小黃金周”和“在中秋節、元宵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放短假”。
方案解讀 傳統年節多放短假
旅游研究中心李明德先生對“增加傳統節日假期”表示認同,“分散放假既能減少集中消費、集體旅游的不理智性,又能重拾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過,另一位專家指出,以“年節多放短假”來代替“黃金周長假”,國家旅游部門會擔心旅游消費的潛在需求無法激發出來。
方案解讀 每月實行小黃金周
“每月小黃金周”的概念是指每周只放一天假,集中到月末放4天假,這樣每月都有一個小黃金周。對今年年初產生的這個提議,反對的聲音大過贊同。“重回6天工作制,是歷史的倒退,與國際慣例也不接軌”,一位官員這樣表示。學者們則擔心,如果突然把實行了近10年的5天工作制改回6天,對公眾的心理會產生消極影響。
方案解讀 自選時間帶薪年假
對于改黃金周為“帶薪休假”,一些都市白領都表示出歡迎。學者界也認為這是最有可能被實施的方案。
“帶薪年假制”在政府公務員、國有企業、一些規范的外企里早已實行。在外企工作的鐘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每年有2周的年假,公司把其中的一周與春節假期銜接起來放,另一周由自己自由安排。目前已經擁有帶薪年假的職工雖然絕對數量不小,但占中國人口比例還很小,絕大部分人還沒有享受到。一位專家表示,如果以國家行政法規的方式統一制定“帶薪年假制”,放棄五一、十一黃金周長假,允許勞動者自己安排其余假期,仍做到保證有“相對較雙休日更長的休息假期”,那么,就能保持旅游消費的增長,又能達到錯開供需矛盾高峰的目的。
學者楊勁松說,目前提出的“帶薪年假制”可能還不是解決黃金周矛盾的最好辦法,原因有三:第一,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發展也欠平衡,取消黃金周后可能會打擊旅游熱點地區的經濟提升,也會減少一些就業機會;第二,目前中國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取消黃金周后,一些私營、民營企業職工的休假權利可能會受到侵害,實現不了應由企業自主安排的帶薪休假;第三,取消黃金周,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可能對公眾心理產生消極影響。文/本報見習記者
康小寧
責任編輯 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