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登海種業日前在中小板的上市,李登海,這位與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稱為“南袁北李”的“雜交玉米之父”第一次被資本市場衡量出身價,并以超過11億的紙上財富,超過袁隆平。 從知本到資本
1949年11月出生的李登海,初中畢業后回到
了養育他的故土山東萊州市西由鎮后鄧村,并在1970年參加了西由鎮后鄧村農科隊。不久,李登海出任農科隊隊長。 當時,由于玉米品種老化、種植模式落后,后鄧村乃至整個膠東的玉米畝產都低于小麥,農民們經常感嘆說:“大粒的(玉米)打不過小粒的(小麥)!”李登海不信這個邪,他從書本中找答案,向莊稼把式探出路。1972年,李登海第一次試種了自交系間玉米雜交種;1973年,李登海的夏播玉米畝產達到620公斤。消息傳開,全縣為之震動。就在這一年,李登海抱著向世界玉米高產巔峰沖擊的志向,跨進了萊陽農業學校(現萊陽農學院)的大門。
在萊陽農學院,李登海遇到了改變他命運的劉恩訓教授。搞遺傳育種的劉恩訓從這個“只顧種地打糧,不關心革命形勢發展”鄉下小伙那里看到了希望,一個晚上,把他從大洋彼岸帶回的20粒美國雜交種和若干育種材料送給了李登海。
學成回鄉之后,李登海的緊湊型玉米“掖單2號”等幾個品種相繼宣告成功,畝產高達776.6公斤,首創我國夏玉米單產最高紀錄。之后,通過合理密植,其單產又創824.9公斤和903.6公斤的新紀錄,引起全國轟動。從此,李登海一發不可收,在連連成功后,1983年被破格晉升為農藝師,次年又轉為國家正式干部、出任縣科委副主任,隨后全家人也都“農轉非”。
在縣科委副主任辦公室只蹲了6天,渾身不自在的李登海就逃回黃土地,又回到了后鄧村繼續自己的事業。1985年4月,李登海創辦起一個集科研、生產、推廣、經營于一體的我國第一個農業民辦科研單位———萊州市玉米研究所。1993年5月升格為萊州市農業科學院,下設玉米、小麥、蔬菜、果樹四個研究所和一個負責推廣經營的遠征種子公司。
登海種業的“錢途”提到登海種業,外界自然就會和先前上市的隆平高科做一番比較。根據幾周前隆平高科剛剛公布的2004年報,每股收益只有0.26元,昆侖證券的黃碩不禁感慨道,“該股的現狀的確與其行業地位無法相比,實在浪費了‘袁隆平’的金字招牌。”
國信證券的一份報告提到,“登海種業流通盤小,但業績比較好,其資產系統性風險應該略低于國內其它種業上市公司。”招股說明書提供的資料顯示,最近兩年,登海種業的凈利潤都在8000萬元以上,即使扣除發行費用,其今年的每股收益也高達0.9542元。
目前,登海種業專門成立了農業高科技研究院,原萊州市農業科學院的玉米、蔬菜種子方面的科研人員已全部進入公司,正是這些人讓登海種業成為玉米種子領域當之無愧的國內老大。王法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