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媒體記者歷時近一月,在南京、揚州、鎮江等地進行暗訪發現,許多大醫院的一次性高壓針筒竟反復使用,這些醫院當中有些還是全國知名的大醫院,有的一次性針筒竟然先后給6人注射。江蘇省衛生系統一專家接受采訪時稱,從她了解的情況來看,僅這種一次性無菌造影高壓針筒,全省每年就有可能產生黑錢
上億元。 國家“不得重復使用一次性無菌高壓針筒與造影劑”的法律規定,在金錢面前竟成了一種擺設,一些醫院為了追逐利益而公然丟棄醫德,實在令人寒心。但是,我們對于這一問題的關注,絕對不應僅僅用一句輕描淡寫的“醫德淪喪”來收尾———對待這一黑幕,我們理當進行更為深層的拷問。 “一次性針筒事件”首先應當是對醫德的拷問。一次性針筒只準使用一次,這是最起碼的醫療常識。違背了這些常識而進行的醫療救治活動,必然是以犧牲醫德為代價的。但是,對此的追問,絕不能止于此:一次性針筒未經消毒多次使用,極易造成感染、給急需救治的患者帶來更多更恐怖的后患,一旦這樣的惡果鑄成,就是謀財害命;而明知這種惡果的高風險性依然去做,就等于是蓄意謀殺! 我們知道,好的規則能夠約束壞人不敢做壞事,而在一個約束失范的體系內,好人也會有做壞事的沖動。“一次性針筒多次使用”正是監管失靈或者缺位下的醫院蠢動。一次性針筒事件更為深層的拷問是對監管者。如果在整個醫療體系當中,有一個強有力的監管者來保障整個體系的運營,那么這種蠢動行為必將大大減少。如果過于倚重醫德來重塑整個醫療市場,那么“醫德淪喪”就成了監管失靈的一塊“遮羞布”。 也許我們無法據此推想在其他一些地方是否存在類似的問題,但是,正如我們不確定的因素一樣,我們同樣無法確保其他地方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沒人知道一個監管失靈的醫療市場,到底會出現多少黑幕。劉利軍《現代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