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騙術,還是傳播騙術?號稱“曝光騙局、揭穿騙術、普及防騙知識”的騙術研究網,引起不小的爭議。
登陸該網站,記者看到,騙術案例庫中匯集了全國各地的行騙案例173個,內容五花八門,如街頭騙術、金融騙術、房產騙術、手機騙術、旅游騙術、海外留學騙術……
據該網站的創辦人自述,他也是多
種江湖騙術的“受害者”,租房遭遇不良中介、看病遇上江湖郎中,被騙走不少錢。
一系列的遭遇令他萌發了建立騙術研究網、將騙子們的伎倆徹底曝光的想法。于是,他分類收集整理各媒體公開發表的行騙案例,提醒網友警惕騙子。
記者注意到,騙術研究網問世后,日點擊量曾創造過8萬多人次的紀錄。但最近,記者再次登陸該網站,發現里面的文章依然是一周前登陸時看到的內容,沒有更新。而站長也在網站上留言稱:近期,網站要重新改版成完全公益性質的網站。由于經濟和其它原因,遇到一些困難,希望正規機構接洽。
【網友觀點】
文人(網名):我是一名工作四年的大學生,思想單純,生活中屢次受騙。社會很復雜,該網站的建立是件好事,應該一直辦下去。
孫靜:我是臨近畢業的大四學生,為了解“求職招工陷阱”登陸這個網站。看過之后,我有了另一種擔心:網上相關文章有61篇,涉及各種行業,行騙手段之多令人咋舌,萬一遇到別有用心的人依葫蘆畫瓢,真是防不勝防。
【律師意見】
徐威律師事務所律師徐威:如果防騙宣傳的方式不當,細節描寫太多,剖析騙術太詳盡,客觀上可能產生傳播騙術的不良效果,甚至誘發犯罪。
當然,“騙術研究網”創辦者的初衷是好的。盡管我國刑法上有“傳授犯罪方法罪”,但是該罪的構成要件不僅包括行為人采用語言、文字、圖像、動作或者其他手段把犯罪的具體方法、經驗、技能等傳授給他人的行為,而且還要求行為人具有傳授犯罪方法的主觀故意。因此,就算“騙術研究網”被不法分子利用誘發犯罪,其創辦人也不構成“傳授犯罪方法罪”。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