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4月19日專電(記者王英誠、劉華)寶馬、奔馳、大眾、豐田、紅旗……在中國各地,上千萬輛來自世界各地各種品牌的汽車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汽車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國制造"。但就在二十年前,整個中國大地卻都還鮮見私家車。
這種變化,實質上就是中國汽車
產業在近二十多年間發生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源于中國汽車人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還源于中國汽車產業在這二十年間與世界先進技術之間的不斷"碰撞"。通過與國際汽車巨頭的碰撞與磨合,中國汽車產業終于在困難重重中尋得一線生機。
為了探討如何使快速發展的中國汽車產業更加健康,來自寶馬、大眾、豐田、華晨等中外著名汽車集團的領袖將聚集博鰲亞洲論壇第四屆年會,這些世界級的汽車生產商們將在這個中國南方小鎮里就"中國汽車業--挑戰和整合"的議題展開研討。
新中國于1956年制造出第一輛汽車,轉眼之間,中國的汽車產業已經走過了近半個世紀。在這半個世紀中,中國汽車產業體會過戰勝封閉的喜悅,也經歷了封閉的摸索和低迷的考驗。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中國汽車產業找到了一條和世界先進技術"融合碰撞"的發展之路,走進了引人矚目的快速發展時期。
天津一汽豐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剛說,在市場國際化大背景下,發展自己的民族工業很難,堅持自主發展并非意味著固步自封。現在的競爭已非傳統意義上的對抗性競爭,而是在合作基礎上的競爭。中國汽車企業之間或者中外企業之間可以通過結成戰略聯盟,做到優勢互補,共擔風險,在合作中求得自主創新。
中外汽車產業的"碰撞"無疑產生了巨大的成果。2004年世界汽車產量超過5000萬輛,主要集中在通用、福特、豐田、大眾等10家汽車企業手里。目前這10家企業都在中國設立了合資公司,有的還設立了不止一家。這些跨國公司把在中國的投資和生產納入其全球戰略,在華合資企業的產品也列為集團一部分。2004年中國前六大汽車企業集團一汽、上汽、東風、長安、北汽、廣汽也都和上述十家跨國公司組建了合資企業,中外汽車企業"碰撞"已經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局面。
中國一汽和德國大眾合資經營的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是中國第一個按經濟規模起步建設的現代化轎車工業基地。目前這家企業生產的一汽大眾牌轎車不僅行銷中國大江南北,還出口到海外市場。由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合資建設的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中美合資企業。從打下工廠第一根樁到第一輛中國別克新世紀下線僅用了23個月,創造了中國汽車工業建設史上的新速度。中法合資的神龍汽車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年產15萬輛整車和20萬臺發動機的生產能力。由北京汽車投資有限公司和韓國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合資設立的設立的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批準的第一個汽車生產領域的合資項目,目前形成產能5萬輛,銷售3萬輛的規模。
"碰撞"帶來國外先進的管理和新技術推動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作為中國汽車行業的龍頭,一汽轎車銷售公司總經理王殿明認為:"所謂民族品牌,并不意味著要'閉門造車',而是要以開放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我國的汽車制造業。"在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基礎上搞自主研發是中國自主品牌成長的重要過程。2004年一汽集團公司完成了100萬輛的產銷量,其中自主品牌就占到50%。幾年來,隨著公司經營管理的長足進步,紅旗品牌價值持續升值,2004年已達54.56億元,成為國內轎車制造業中最有價值的品牌。
中國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法國雪鐵龍汽車公司總經理克洛德.薩迪奈(Claude
Satinet)表示:"中國的汽車廠太多了,美國和日本的汽車廠加起來也沒有中國的多,這說明這里汽車業的競爭和發展還不成熟。"
據統計,在中國123家汽車整車廠家中,年銷量不足1萬輛的企業占了絕大多數,最少的只有幾百輛。
雖然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這些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競爭最為激烈的轎車領域,由于自主品牌轎車相對來說還缺少技術,經驗也不夠,在研發上也處在由模仿到真正自主的過渡期,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原先具有的價格優勢也正逐步喪失。毋庸置疑,中國自主品牌的轎車,未來將面臨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