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稅收過分依賴房產在全國已成為普遍現象。有數據顯示,在上海、江蘇,包括土地出讓金在內的房地產稅費收入已占地方財政的30%。2004年,上海房地產及其相關行業拉動上海GDP增長了19.5%。
又要漂亮的經濟增幅,又要讓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房地產不要過熱發展,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只能抱著保護的心態,采
取溫和的措施來調控市場。
2004年“兩會”之后,上海市政府在中央宏觀調控聲中,定下的目標是,全年房價漲幅控制在12%以內。但2004年上海市統計局的數字顯示,住宅商品房價格上漲了14.6%,而且業內專家們相信,實際漲幅遠超過這個比例。
今年上海市政府再次框定房價調控目標,年房價漲幅控制在個位數以內。
專家們認為,有漲有跌是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但是目前“政策市”傾向明顯。
“在西方,房地產從來都不是一個產業,而是一個很被動的部門經濟。經濟發展了,人們收入增加了,就去買房子。房價上漲了,最終經濟增長就結束了。在我們國家它是帶動經濟發展的引擎,甚至成為了支柱產業。”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說。
既然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政府的調控當然就會慎之又慎。最為戲劇性的表現就是,2003年6月,最先意識到房地產泡沫可能威脅金融安全的人民銀行,發布了旨在控制房地產貸款的121號文件,文件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不久之后,建設部就以國務院發文的形式,肯定了房地產行業的支柱產業地位。
不管怎樣,上海市政府表示了抑制房價的堅定決心。韓正市長日前說:“房屋以居住為目的,房價不宜增長太高!(記者 高艷平)
居民購房的承受力
抑制房價上漲是表層現象,核心是防止出現泡沫經濟沖擊金融體系。
當前,中國的房價有沒有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
漲跌各有因
中國的房價已經出現了顯著的上漲。除了需求方面的原因之外,推動房地產價格上升的力量還來自于其他五個方面:
第一,來自于購房者。房地產與一般商品不同,屬于耐久性商品。一般住房的壽命可達50年以上,折舊率很低。別看買房子的人嘴上抱怨房價太高,實際上他們內心希望在購房之后,房價繼續上漲。
第二,來自于已經擁有住宅的人。無論好壞,90%以上的人有房子住。住房是一般人的核心資產,在固定資產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越是窮人,房地產在他們的資產中占的比重越大。當房價上漲的時候,人們會感到他們的資產總值在增加。
第三,來自于房地產開發商。房價上升會給房地產開發商帶來額外的利潤,毫無疑問,他們是推動房價上升的主要動力。
第四,來自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官員往往把房地產價格上升當作經濟繁榮的指標。房地產市場活躍會給地方政府帶來更高的財稅收入,因此,地方政府樂于見到房地產漲價。
第五、來自于新聞媒體。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分析,新聞媒體往往順應社會的預期而本能地回避反潮流。當供給方、需求方和地方政府都趨向于房價上漲的時候,順應潮流的文章吃香,而擔憂房地產泡沫,揭示潛在風險的文章會被認為是烏鴉嘴。
究竟房地產市場的漲勢還能維持多久?導致房地產價格下降大致有三種原因:
第一,由于產業轉移造成局部地區居民大批外移,出現房地產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