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的調控政策之后,瘋狂的上海樓市剛有一點降溫跡象,京滬房產大佬就開使發揮他們的話語權優勢聯手看“漲”。從任志強打賭房價還要大漲,到張寶全稱中央政府的調控政策是“帶著行政色彩對市場的想象”,乃至最近不少大亨們“炮轟”經濟學家,可謂你方唱罷我登臺。對此,有專業人士表示,要警
惕房產“大鱷”又一次聯手用“漲聲”對抗調控。
這次地產大佬的聯手唱漲與去年下半年的情形有驚人的相似。2004年下半年,在國家調控政策影響下,長三角部分城市地產熱一度有所降溫,可奇怪的是,樓市的不利消息幾乎被嚴嚴實實封鎖住了,有媒體透露了一點杭州樓價出現下降的消息,就馬上遭到地產開發商們的批駁。
其后,京、滬等大城市的開發商和相關部門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為助漲造勢的輿論轟炸。他們稱,由于土地供給短缺,2005年房價上漲將勢不可擋。他們把輿論主攻的陣地選在上海,這是因為上海是中國房市龍頭,其他城市都看上海,把上海樓市的“超級強莊股”拉高,也就為其他二、三線城市房價上漲拉出了大幅上漲的空間。果然,長三角房市去年年底再發“高燒”。
最近的情況與去年極其相似,對此,剛剛出版了《中國房市警告》一書的羊慧明說,近日他去逛西南一城市的房交會,明明交易量比往年清淡了許多,可當地仍在制造交易量創歷史紀錄的“漲聲”,誤導購房者。照這樣下去,房市能調控得好嗎?
羊慧明還認為,調控房價不能“板子”只打炒家。他說,開發商與炒家聯手,通過虛假信息等手段哄抬房價的欺詐行為,當然該打擊。但就中國內地房市目前的癥結而言,僅僅抑制投機顯然還不夠。
2004年是宏觀調控年---原本是要為過熱的房地產市場降點溫,結果反而“調控”出了房價大漲年。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南轅北轍的效果?原因很簡單,管理層過去出臺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幾乎都是助漲的:嚴控土地,使地價飆升,有的大城市一年地價上漲了50%,這自然成為開發商抬高房價的一個硬理由。他們不怕地價漲,因為那可以提高房價預期,他們捏在手里的地又會升值,而且往往是地價長一尺,房價長一丈;土地供給減少,加上提高開發門檻,緊縮房地產開發貸款,只能被市場解讀為預期供給減少,房價只會漲得更瘋;而房價越是漲得快,越會逼著潛在購房者搶先下手。
同時,房價大漲的賺錢效應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炒房大軍行列,“需求”就進一步膨脹。事實證明:“擠牙膏”式地賣地不僅不能減少用地,而且只會使地價飆升併誘使炒地者去明里暗里圈更多的地。
其實,競爭就是最好的調節器。如果房價漲得太快,地產好賺錢,就會有更多的開發商和私人去買地開發,供給多了,自然會平抑房價。而競爭充分,就不會出現寡頭壟斷哄抬價格的現象。
筆者以為,目前我們的調控采取了反市場化的政策,本來競爭就不充分,再去提高開發門檻,削弱競爭,就更容易形成寡頭壟斷。
其次,中央的調控方向是正確的,但一些地方部門的真實心態是怕冷不怕熱,怕跌不怕漲。不少官員擔心一旦房市降溫,會影響GDP,同時也擔心出現系統性的風險。
再有,房市大漲,政府可以把地賣更高的價,就有更多的錢來搞城市建設。日前,有建設部官員表示:打壓房價會得不償失,香港當年打壓房價,使房地產暴跌了60%,制造了許多“負翁”,打擊了香港經濟。但其實這種類比并不恰當,香港當年房價高達15萬元港幣1平方米,泡沫嚴重,不打壓它也得破滅。而內地房市還在發展初期,除長三角一些大城市房價過高之外,多數城市的房價併無多少下跌空間,怎么可能像當年香港樓市一樣出現暴跌?筆者以為,中國內地房市目前要是出現小跌小漲的調整,那應該是萬幸。
(鄧 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