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墓壁上起舞的裸女浮雕。 專家認為漢末巴人舞伴葬,凸顯民樂舞風奢糜蛻變
“綦江縣橫山
鎮有處巖墓里頭的石壁上,刻得有一串裸女圖像,裸女的乳房清晰可見……”近來,綦江有市民對這一“神秘”發現稱奇。
五一節前,筆者一行從綦江縣城往北驅車25公里,到達橫山鎮堰壩村。由當地村民帶路,沿崎嶇山路跋涉1個多小時,到達離鎮上4公里的施家山上一個叫七孔嘴的地方。
浮雕裸女在舞蹈
在布滿荊棘和雜草處,我們向下搭起梯子,順梯子下到一個面積約2平米的巖洞里。洞內空空蕩蕩,在洞口上方的門楣處,發現一組9人的浮雕像。各人物裝飾各異,有的戴著帽、穿著裙或褲、個頭大小不等,高約7至10厘米。他們的神態動作也各異,或跳躍,或盤腿,或舉手,或駐足,或拉手,像是正在舉行盛大慶典。
9人之中果然有4位是女性,上身裸露,下著裙裝,個個身段婀娜多姿,面容嬌好。但由于風化嚴重,其中數人已是斷頭殘臂。
隨后,穿過一片梯田,又來到鄰近一條山溝里。一處巖壁上有一方形洞穴,當地人稱是巖墓,其距地面有將近10米,梯子夠不著洞門。我們只得手抓樹根,腳蹬巖石,好不容易爬上去。
順手電光看,墓室內左側的石壁上,一組20多厘米高的浮雕共1男6女,男的頭戴帽子,盤腿吹蕭。6個女人上身裸露,下著似裙似褲的服飾,像在跳舞。墓室另一側,隱約可見“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的字樣。
在鄰近的其他巖墓洞穴里,也發現多組男女袒胸露乳擊樂歌舞的浮雕。
漢末樂舞已蛻變
重慶市考古隊副隊長林必忠介紹,綦江縣橫山漢代裸舞是漢代巴人舞的場景。其中有漢人也有少數民族參與,有專門的伴奏者,是邊舞邊奏樂的一種民間自娛性舞蹈,演繹的是巴國先民所創的集體舞———巴人舞。
重慶史學家周勇分析到,巴人舞中,并非男女都必須裸露上體,尤其是女性。但到東漢晚期,奢侈糜爛的生活已由宮廷向下層社會擴散,并影響到民間樂舞,風騷扭臀女登上大雅之堂,舞風發生一定程度的蛻變,橫山裸女巖畫正是對歷史最好的佐證!⊥ㄓ崋T程昭國
穆文洲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屠筱茵